教育内卷化日趋严重,内卷=阶层流动?怎样劝你们生三孩?

发布于 2021-09-05 23:49

1994年,德国总和生育率跌至历史最低点,仅为1.24,少子化已经成为德国避无可避的社会危机。

德国政府痛定思痛,在五个方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誓要将总和生育率拉到1.5以上。

第一,降低结婚年龄。德国政府规定18岁成年即可结婚,如果父母同意,16岁都行。

第二,提高家庭津贴。从第一个孩子开始,父母就可获得育儿津贴,每月一结,直到成年,生的越多,给的越多,单亲家庭将获得额外的补助,而且这笔钱由未生育的家庭支付。

第三,延长育儿假。在孩子三岁前,在职父母都有休父母假的权力,且最多可以领取14个月的“父母金”,世界最高。

第四,优化托儿服务。为了帮助在职父母养娃,减少工作和生活的冲突,德国政府花重金,大力扩大托育中心的建设,甚至立法要求政府,必须保障每个一岁以上幼儿获得质优价廉的托育服务。

第五,加大离婚困难。配偶必须分居至少一年才可离婚,如果一方反对,则延长至三年。

这五板斧挥下来,德国总和生育率波浪式上升,终于从2015年开始,连续5年超过1.5,挣脱了低生育率陷阱。

一位妈妈在网上发帖称,自己的女儿是0基础上的一年级,开学后,给孩子报了个课外补习班,补习班测试每次都在90分以上,夫妻俩觉得孩子还是挺努力的,对孩子很满意。

但一起上补习班的女儿的表姐,却因为考了94分被妈妈骂了。这位妈妈才发现,认识的家长们,如果孩子考了90多分,都是非常生气不满意。

一对比,这位妈妈开始反思,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低了。

一年级考95分在班里是倒数!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曾经看过一个妈妈说,自己家娃两门90多,被老师谈话,暗示需要抓紧努力。

2020年上海中考成绩分布图,我们惊讶地发现,英语数学的成绩,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站在了140-150分区间。115-120分之间,已经寥寥无几。

越来越多的孩子拿高分,孩子之间分数的差距越来越小,以前我们说高考一分差出一操场的人,现在从小学,初中就已经开始了!

这种现象正常吗?

教育“内卷化”苦的是谁?

今年非常流行一个词——“内卷化”,就是指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大家为了竞争有限的资源,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也被戏称为“凡人版军备竞赛”

而这种“内卷化”,已经向教育界蔓延。我们突然发现,身边的孩子个个都成了天才:3岁认3000个字、4岁背唐诗宋词上千首、5岁能看原版《哈利波特》......于是家长们越来越焦虑了。

被“内卷化”的家长杀红了眼

“躺平”真就对不起父母和纳税人?

清华大学教授李锋:“内卷”正说明了社会是可以通过竞争获得上升机会的,是教育的筛选功能,可以将高能力的人和低能力的人区分出来,从而在就业市场进行匹配。

称如果没有内卷,输在教育起跑线上的学生就没有逆袭机会,情况只会更糟。

以及“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还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纳税人,毕竟高校的运行经费中,有很大比例来自税收。

一番发言猛如虎,一看口碑,稀碎。

显然,这位教授并不清楚年轻人为啥讨厌内卷,甚至在偷换概念,认为挑灯夜战拼高考这种行为就是内卷。

哥想说,合理竞争无序内卷,前者代表有机会改变现状,后者才是在无效努力。

再者,俺们躺平人是少挣少花,该交的税也没少交,不偷不抢的对不起谁了?

白岩松,说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不像我们,对出路感到焦虑、纠结买房选工作,因为“房子住单位,毕业包分配”。

大城市不允许失败,陷入内卷的年轻人早就停不下来

人类学家项飚认为内卷的背后是“目标上的高度单一,价值评价体系的高度单一,然后竞争方式也是高度单一”的高度一体化、缺乏退出机制的竞争。大城市的这种竞争更加明显,少数人赢,那些数量更庞大的、输的人或者压根不想去竞争的人怎么办?想要放慢速度,想要走出内卷,他们选择了离开。

@猫猫 逃离上海

好学校优等生能力强还负责的同事姐姐,在怀孕中后期被副总不太合理的工作建议气哭在工位上,哭完跟副总说:“好的,没事的,我知道了,能理解您的意思,我看一下怎么办。”那一刻觉得,我没她优秀也没她努力,我不能接受几年后自己面对这样的处境。所以我离开了上海,离开了我觉得自己没能力做得更好的工作。

@小夏 逃离北京

在北京读完研究生,经历了很痛苦的找工作过程。特别记得有一天,早上去顺义,下午去西城,晚上六点多又去了望京,跟面试官聊得也不是很好。出来走在路上,有辆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去,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早知道就多跨一步,把我撞死得了。后来找了份月薪7500的工作,没做多久就觉得没有头,看不到未来,我又没有户口,干脆就离开了待了9年的北京。

@小武 逃离南京

@Joan 逃离北京

身为一个普通研究生的我,打开各大实习生招聘app,千篇一律的工资,千篇一律的基础工作,千篇一律的baseBJ,顿感暗无天日。你培养了我,但我一定要离开你。

「年轻人留在一个地方要寻求的,无非是归属感」

独居,每隔一两年就搬一次家,每隔两三年就换一份工作,一段又一段不稳定的关系,年轻人既很难有一个长期固定的地理住所,也很难有一份长期稳定的情感关系。当“不属于这里”的声音太强烈,也就是时候离开了。

@是凯凯呀 逃离北京

被蛋壳坑了房东来收房子的时候。明明还有半年可住,房东带着一家人来家里要求我搬出去,说给我三天时间,不然就喊人来清理。他们四五个人,我就一个人,警察和居委会的人都来了却毫无作为。

真的太无助,那一刻我再也不想留在北京,再也不想相信这里。在这里,我已经交了房租,却依然没有人可以保障我的利益。现在回家了,有稳定的工作还有自己的房子,准备再养一只猫,有猫有父母有朋友真的太幸福了。

@Miss Obsession

拿工资对比房价的时候,用真心换来欺骗的时候,每个夜晚都是自己一个人度过的时候,我不是天选之子,该体验的体验过了,该努力的努力过了,是时候离开了,回到有家人,有朋友,有美好回忆的地方。

相比之下,小镇发展得也不错,家乡的朋友更平凡似乎也更幸福

工作机会多、高收入的憧憬鼓舞着无数年轻人奔向大城市,但现实是,高速运转的大城市从来不缺新鲜血液和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当家乡的发展逐渐超出自己的理解,当大城市也并不能带来亮眼多少的收入,回老家或者另择一小城偏安一隅,自然也就成为了摆在年轻人面前的更优选择。

小丽是今年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就业时遇到了苦恼。每一家公司面试官都在询问她的恋爱情况,还要她保证两年内不怀孕,这让小丽感到愤怒。

不仅如此,她觉得自己受到了无形的歧视,各方面不如自己的男生顺利入职,而自己却被莫名地刷下。求职了很久,要她的公司她看不上,她想去的公司要求至少是研究生学历,小丽感概内卷的可怕。

看到同龄人陆陆续续找到工作,小丽也越来越焦虑,掉发严重,整夜失眠,最终她决定回家考研,加入内卷更严重的考研大军。

对于三胎这事,小丽说她要先找个工作养活自己。

老王今年35岁,刚被公司裁员。十几年的白领生涯让他攒下了一些积蓄,但也不能坐吃山空。

老王再次踏上求职之路,投简历时他才发现,海量的应届生学习能力强,工作效率高,工资还要得少,自己在市场上完全失去了竞争力。

这还不是最让他心烦的,前几年他刚结婚,老婆生了孩子后催着他买学区房,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为此和他大吵大闹。可是学区贵到离谱,老王觉得是在花冤枉钱,不愿因此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压力山大。

对于三胎,老王说他买起不马萨拉蒂,不是因为马萨拉蒂限购。

在我们身边安静发生的真人真事,就是时代的最好解读。

996、内卷、月光、猝死、抑郁症、考公考研大军、天价彩礼、高房价、性别歧视、内卷

这些可怕的词限制了购买力、压抑了消费、抑制了生育欲望,让年轻人想生而不敢生、不能生。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预想中婴儿潮也只是镜花水月。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