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学者喜龙仁于20 世纪20 年代初拍摄的永定门。
永定门,明清时期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位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北京外城七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也是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南端起点。旧的永定门城楼于1957年被拆除,新永定门城楼是2004年重建的。同时,拆除了永定门到南纬路两侧破旧低矮的房屋,露出了东西两侧坛墙。大片空地上植树种草,建成大片绿地。经过清淤治理之后的护城河,碧水荡漾,整修一新的永定门城楼,与护城河水交相辉映,成为南城新的一景。我们通过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回顾一下永定门城楼的建造历史,看一看永定门这些古老的样子。这是一张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永定门东南侧的照片,从这里能看到箭楼、瓮城、城楼及护城河。
永定门的建造跨明清两朝,历时二百余年。其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初时只有城楼,后增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始又增建箭楼,重修城楼和瓮城,如此终成后世照片中之形制。
其最早被称为“正阳外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正式命名为“永定门”,寓“永远安定”之意。明嘉靖年间,蒙古骑兵多次越过长城南下劫掠,甚至迫近北京城郊,威胁到帝都以及城外坛庙的安全。与此同时,北京的人口大量增加,城外居民日益稠密。应大臣们的建议,明世宗决定环绕北京内城四面加筑外城。
永定门外的集市。因为出入城需要缴税和定时关闭城门等诸多原因,很多商贩就在永定门外摆摊做生意。
《皇明大事记》《明世宗实录》等记载了嘉靖皇帝的态度。最初的修筑计划是准备在内城的外围修筑一圈外城城垣,使北京城垣平面为“回”字形格局;外城周长近八十里,其中利用元大都旧土城二十二里,辟十一门;最先修筑的南城垣为二十里。遗憾的是,建设中发现工程量太大,资金也紧缺,在皇帝“建城一事固好,但不可罔力伤财”的指示下改为先筑南城,俟南城筑完之后再量情酌定的方案。最后南垣仅建成约十三里,且形成了“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的格局。喜龙仁从西边拍摄的永定门城楼、箭楼及瓮城。
也就是说,当南城的东、西两道城墙,向北修筑到与旧城的南城墙相齐时,就改变方向,分别与旧城的东南角和西南角相接,如此形成了总长度为二十八里的外城,辟有七座城门。嘉靖帝为各门命名:永定、左安、右安、广渠、广宁(清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讳改为广安)、东便和西便门。
由于用兵频繁,再加上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宫殿重修等,国家财力不足,对于再修筑其他三个方向的外城,有心无力,北京城独一无二的“凸”字形状就这样延续了下来。外城建成之后,北京城的中轴线由正阳门延伸至永定门,北距钟楼将近十六里,至今仍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外城七门中,永定门位于南垣正中,规格居于七门之首。不过,永定门是历经明清两代,逐步建成的。20 世纪40 年代的永定门城楼及箭楼。
城楼始建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被称为“正阳外门”,瓮城则补建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从此被正式命名为永定门,又因其为北京城最外边的门,且门外有一个元大都时南方之镇的土皋( 燕墩),故又称之为“郭门”或“皋门”。永定门是外城最重要的城门,是从正阳门笔直延伸下来的通衢终点。但外城城墙、城楼并没有内城的城墙、城楼那样高大厚实。为了巩固加强防务,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和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皇帝下令提高规制,重修瓮城和城楼、增建箭楼。重建后的瓮城加宽加大,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 米,南北深36 米,墙厚6 米。新增建的箭楼,城台厚约9米,高7.8米,楼为单檐歇山堡垒式建筑,灰筒瓦顶,戗脊走兽5 个。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宽12.8米,深6.7 米,高8米,楼连台通高15.8米。箭楼下城台正中是五伏五券式券洞门,正对城楼门洞。箭楼东、西、南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7 孔,东、西两侧面每层3 孔,共计有箭窗26 孔。北侧面( 临瓮城一面) 砖墙正中辟一个两门扇的过木方门,是为楼门。重修的城楼,形制与内城城楼相似,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屋面为灰筒瓦,没有绿琉璃瓦剪边,屋脊、鸱吻(又称螭吻)、脊兽也都是不挂釉的灰( 黑) 活,戗脊走兽5 个。永定门箭楼与广渠门、广宁门规制相同,但其与新改建的城门楼配对,就显得太小,很不协调,总有些头重脚轻之感。1952 年拍摄的永定门,箭楼和城楼,瓮城已经被拆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遵照周恩来总理关于保护古建筑的指示精神,北京市对北京的城门、城墙做过一次初步调查。当时的报告记述:永定门城楼和箭楼基本完整,室内外木柱漆皮尚好,地面及宇墙完整,屋面及各层挑檐基本完整,有杂草,楼顶未发现漏雨;箭楼的楼门封堵,外墙完整,楼顶上面有少量杂草。可以看出,当时永定门城楼、箭楼保存完好。但为解决交通问题,1950 年,北京掀起了在城墙上开豁口的热潮。体会到豁口的便利,拆除城楼的呼声更加高涨。1951年冬,有关部门拆除永定门瓮城,并在城门东侧开了一个豁口。1957年,永定门外修建了永定门火车站,城门内外人车流量剧增,有关部门决定拓宽永定门内大街至 35米。路拓宽了,人流车流更加集中,城楼成为阻碍交通的“障碍物”。2004年,永定门城楼在原址复建,重新矗立在北京的中轴线上。遗憾的是,箭楼与瓮城没有复建,只是在地面上做了标识。永定门箭楼只有两层箭窗,虽然与高大的内城箭楼不可同日而语,但缺少了瓮城、箭楼的永定门,景观效果差了很多。尤其在周围大广场、宽马路和高楼大厦的衬托下,形单影只的永定门城楼显得十分单薄,以至于很多见过永定门原貌的人怀疑城楼没有原样复建。可见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是多么重要。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