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是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躺平吗?(中)

发布于 2021-09-07 07:41

双减会减少中国

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我想,有两类,一类是高级研究人才、国防人才的需求;一类是对各行各业专业人才的需求。

 

这两类的比例,从重要性上来讲,是五十对五十;从数量上来讲,可能是一对一万,甚至,一对十万。

 

那我们之前做得怎么样呢?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

 

高级人才中,做得好的,是我们的国防人才,现在的航母、空间站,都是我们的成果。但是,我们的研究型人才,做得并不好。这么多年来,我们的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实在是太少了。而很多华人,在国外就可以有成果。这说明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机制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教育上,做了加强基础研究的“双基”投入,就是想让中国人在中国做出世界级别的成果。

 

专业人才中,我们做得好的,是培养了全世界最多数量的工程师,我们高铁、高速、建筑、桥梁等等工程上的成就,世界为之瞩目。但是,我们做得不好的,就是水平不高的学术型人才,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学生,既不能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又不拥有实际的工作能力,是对人才的巨大浪费。

 

在教育上,主要是两个政策。

第一个是减少学术型大学的招生,先下手的学术研究生的招生。这是一个信号,意味着我们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从数量上不需要那么多。

 

第二个政策,就是职业教育的重视。未来肯定会达到五十比五十的比例,让更多的年轻人,从开始就不用进行学术的训练,而是从事实际技能的培养。

 

这样综合调整下来,高级人才不会缺少,因为国家需要的本来就没那么多,需要的是质量。就算有一半的年轻人,直接进入到职业学习,也不会影响,因为中国的基数已经足够了。

 

双减会让我的孩子

上职校吗?

 

我们的家长,一想起自己的孩子上职校,就觉得可怕。

 

这很正常,一是现在的职校太差,学得差,环境差;二是职校毕业后,就算赚到了钱,也一辈子抬不起头。

 

第一个现状,需要一段时间来改变。但是,也并非现在所有的职校都差,还是有一些办得不错的职业学校。我们曾经报道过的百年职校、盛华学校,他们的很多老师,都是来自顶级大学、500强公司的,能够学到真正的能力,校风和环境也都很好。

 

第二个现状,则是社会观念的改变。其实,现在很多职业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餐饮行业,已经让很多高级人才、名校毕业生、年轻人,觉得很时尚、很酷了。放在十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而家政、施工等行业,虽然现在很多保姆、装修工人、电工,收入远远高于普通白领,但是,大家还是没有足够的职业尊严。这也需要社会整体的变化。

 

可以预见的,国家既然制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那么,会从职业学校的投入、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等等方面做出各项配套的调整政策。

 

那么,未来十年、十五年后,职业学校的教学和环境,会达到现在普通一本大学的水准;职校毕业生,工作的环境也并非是传统的脏乱差,而是科技感的干净环境,且可以继续学习拥有职业研究生、教授的高级职称。那么,职业学校毕业,也就会被社会认可了。

 

有人说了,就算实现了,那都是十几年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可是,我们的孩子,他们的人生进入社会阶段,也正是那个时候。

 

而且,现在的很多职业培训,比如烘焙师、AI等等,已经形成了从教育到工作,到社会地位的闭环了。

 

就像喜茶的创始人聂云宸一样,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毕业的他,让奶茶成为了中国流行的行业。

 

未来,这样的路径,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双减会带来

高考政策的变化吗?

 

我们一说起教育改革,总会想到一个问题:高考制度不变,所有的改革都是瞎扯。

 

好像中国的高考是所有教育的指挥棒一样。

 

其实,这里面有很大可以商榷的地方。

 

高考,并不是不可以变。要看它是否对国家对社会有益。大家都知道,我们曾经有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时期,高考,曾大力帮助了中国改革开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那么,现在的高考到底是在培养人才上贡献大,还是在破坏人才上贡献大呢?

 

我想,现在的政策决策者,一定做过这个判断题。而且,做过未来的预设。就是当破坏的比率更大的时候,应该做什么样的改革和调整。

 

双减,在我看来,就是这一系列政策的一个信号。

 

在这样的信号之下,我的理解,双减之后,会先改变的是学校,然后是改变高考。

 

学校怎么变呢?大家其实已经看到了,消灭校外学科培训机构,减少民办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减少一般学术大学,保证高水平研究大学。

 

然后,按照这个趋势,高考自然也就发生变化了。大多数的孩子,在初级学校里进行普及性学习;到了高中进行分流,一半去职业学校,另一半去学术大学;高水平学术大学搞基础研究,一般学术大学做行业研究。

 

未来的高考,在每一个领域内,学生们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少,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因为可供选择的学生并不多,学校要去争取学生的青睐。这必然是未来的教育趋势。

 

我可以预测,随着分流政策的实行,以及少子化的趋势,未来肯定有招不来学生的大学,肯定会有教学质量不高的大学关门倒闭的。

这并非奇谈,而是必然。

 

双减会让我们的孩子

学得少变得不够聪明吗?

 

首先,我想说,我们现在的孩子,不是学少了,而是已经学多了。

 

我们要知道,教育是有社会现实、社会基础、社会需求的,不能脱离了这个谈教育。

 

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不学拉丁文呢?那是欧洲孩子们的课程。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不学建造冰屋呢?那是爱斯基摩人的必修课。

 

教育,并不是把世界上的知识,都学到最好,才称为最好的教育——而是学到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社会最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是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幸福的路径,而不是去和全世界比赛。

 

最近,英语考试的取消,就是这样的背景。

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的工作,都用不到我们现在哪怕在义务阶段所学习到的东西,更不用说高中和大学的东西了。

而很多很多的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反而我们的学校不教。

所以,未来学校的课程,肯定会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就算是义务阶段的教育,也会更贴近实际的生活,而不是纯理论的知识。

 

其次,学得多,学得少,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要求。

 

作为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就不要管外在标准和评价,自己去学习和发展就好了。

 

我们不能因为英语不考了,就不让一个喜欢语言的孩子学英语;也不能因为体育要考了,就让不热爱运动的人非要去达到运动员的标准。

 

这才是荒谬的。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