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文写作素材(8)——【危机·远见】

发布于 2021-09-07 10:41



名人名言


1.“危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努力。——于丹

2.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丘明

3.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经》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5.21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理查德·帕斯卡尔


案例——名人(正)


1. 希尔顿

美国“旅游大王”希尔顿在美国的旅馆,因为全国的经济萧条而倒闭了80%时,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即使当时已负债50万美元.他充满信心的向全体员工呼吁:“目前正是旅馆难过的时候,我请各位记住,千万不可把愁容摆在脸上!无论何时,无论旅馆遭遇怎样,希尔顿旅馆服务员的微笑永远是属于旅馆的阳光!”后来,希尔顿的旅馆率先进入了新的黄金时期.希尔顿因为有远见,所以才保持乐观,并给企业一份机会。

2. 古人的忧患意识

贾谊写了《过秦论》提醒汉朝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并提醒汉文帝“诸侯尚在,天下未安”。汉文帝对其一一采纳。

杜牧写了《阿房宫赋》告诫唐统治者不要重蹈秦建阿房宫的覆辙,要爱惜民力。

苏洵写了《六国论》告诫宋朝统治者不要贿赂西夏,以免遭遇六国的危机。


3. 任正非

华为总裁任正非对华为公司已经获得的成功视而不见,不沉醉于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一直思考的是失败。他写的《华为的冬天》就是在告诫自己和华为人,安逸的环境可能潜伏着巨大的危险,如果只享受着安逸,却忘记了危险的存在,则终将有一天会面临困难。正是由于这份危机感,才让华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了下来并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案例——名人(反)


1. 亨利·福特

创造了福特汽车的享利·福特,认为自己的T型车能够永远畅销,结果他只生产一种车型的固执做法导致险些福特公司破产。

2. 李自成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并攻入北京后,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以为不再有威胁。可是不久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短短几十天大顺军就兵败如山倒。



案例——企业(正)


1. 华为

在华为的电信实业如火如荼的发展之时,其又快速进军智能手机领域,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华为手机业务,曾经跻身于世界三大手机生产商,从中获得的收入更是占据公司收入的半壁江山。事实证明,在主线业务鼎盛之时,放手放权培育出公司新的增长点,是极其明智的。设想,假如华为并没有进入手机行业,留恋在旧的舒适区,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地位。

2. 索尼

索尼在公司刚刚小有名气的时候,突然接受了一份高达10万份的订单,而这个订单却被总部拒绝,原因在于索尼刚刚起步,这么大的订单量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厂房和设备投资增加,但如果后续几年没有这样的订单,会因为索尼过快扩张的生产规模而造成严重的损失。索尼这种始终保持对未来销量的预测的远见,使得索尼可以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市场下稳步发展。

3. 京东


案例——企业(反)

1. 王安电脑公司

曾让苹果和IBM畏惧的王安电脑公司。在鼎盛时期,他的电脑公司年收入达30亿美元。王安也成为全美五大富豪之一。当大型电脑为王安电脑公司带来丰厚利润,使其品尝到辉煌的甜头后,整个公司都沉浸在安逸氛围里,危机感尽失。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更多的人青睐于小型电脑,王安电脑公司却对这种新情况不予理睬,王安更是对公司副总裁盖利诺“研制个人电脑”的建议不屑一顾,没有意识到危机的降临。最终被IBM和苹果公司打败,成为失败的代名词。

2. 诺基亚

诺基亚手机曾经在世界手机市场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诺基亚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在这个手机行业“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诺基亚决策层对手机市场需求变化的感知能力明显不足。这也导致了诺基亚对其丰富的产品系列的盲目自信,诺基亚手机中的“塞班”操作系统由于缺乏新技术支持,市场份额日益萎缩,而使用便捷,功能丰富的苹果IOS系统与谷歌安卓却在期间发展迅猛。当其反应过来之时,手机市场早已被其他的品牌所占据。


社会/国家

1. 桑枣中学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桑枣中学,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按着平时学校要求的和他们已练熟了的方式疏散,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仅用时1分36秒全部冲到操场。

2. 中国对外政策

中国的改革开放,将危机转化为转机,使积贫积弱的中国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加入WTO,拥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中国经济快速与世界接轨,使中国的经济建设有了更好的基础。

中央下大力气反腐,是具有危机意识的反映,反腐将保证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进一步扩大,中国政治更加清明。

中国的“一带一路”,续写丝绸之路的辉煌,重新定义中国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扩大了中国的“朋友圈”,促进了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使中国的一张张名片飞向世界,为世界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房文学老师倾情推荐
超实用课程

论说文30主题写作素材

写作模板及技巧

逻辑考点精讲

《写作复习指南》
《逻辑复习指南》
助你高效复习、轻松掌握上岸知识点
购买渠道
天猫时代巨流图书专营店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