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往生之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一定要先看懂这两愿
发布于 2021-09-07 10:47
到极乐世界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往生之果,这是第十一愿和第二十二愿讲的内容。如果不了解这两条愿,我们对第十八愿的认识还是不究竟的。因为第十八愿只讲到往生,往生之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境界?只有通过第十一愿和第二十二愿,才能了解第十八愿延伸到什么程度。平常有人说:“动不动就讲往生”,这就是因为不了解往生之后的果报而产生的问题。
讲往生是要我们灭度,要我们究竟成佛。第十一愿和第二十二愿的内容,就是告诉我们第十八愿的结局是怎样的。第十八愿是说明往生之因,第十一愿和第二十二愿是显示究竟圆满的果,这两条愿是一体的。第十一愿是“必至灭度愿”,这是体性,是往生的正果。对众生来讲往生之后就灭度了。
第二十二愿是讲灭度之后的用,灭度之后是有功用的,可以起大悲教化的作用,所以果里面也有体和用。阿弥陀佛发愿的时候,无量光无量寿里面有体有用,众生往生之后也有体有用。体和用是一体不分的,我们成佛之后就一定有用。但是从果来讲,体和用都是果。第十一愿“必至灭度愿”与第十八愿一起同称为“往相回向愿”。“往相回向”“还相回向”这是《往生论注》里面讲的两个理念。
“往”就是前往、到达,让众生往生到西方去,达到成佛的目的,叫“往相回向”。“回向”不是我们回向,而是佛的功德回向给众生,让众生往生、成佛。“还相回向”是众生往生之后,佛功德又回向给他,让他回到娑婆世界来度化众生。由此可知,我们能到极乐世界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功德作为保障;从极乐世界再回到十方世界度化众生,还是阿弥陀的功德在起作用。
阿弥陀佛成就了往相功德,也成就了还相功德。所谓“往还回向皆他力”。第十一愿讲“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说明往生之后一定住正定聚。这是第一次在愿文里面提出“正定聚”这样的概念,经文后面也讲到了极乐世界是“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必定要证成佛果位的叫“正定聚”。“必至灭度”就是必然到达灭度。“灭”是灭烦恼。“度”是渡生死苦海。
“必至灭度”实际上就是指涅槃。“涅槃”一词有多种译法,一种叫“泥洹”,《无量寿经》里面许多地方出现了“泥洹之道”,就是指的涅槃之道。“灭度”也是指“涅槃”,翻译用词不同。众生往生都是正定聚,都是“到涅槃处”,也就是善导大师讲的“五乘齐入报土”。大家都灭度,都证大涅槃,就是齐入报土。
《无量寿经》很多地方都有“必至灭度”“齐入报土”地表述。比如先讲天眼、慧眼、法眼,再讲“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从如来生,解法如如”“究竟一乘,至于彼岸”,这些都说明往生之后是必至灭度的。通途教理经常会讲到“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
《无量寿经》只有“正定聚”一说,但成就文里有“无诸邪聚及不定聚”,这三者实际上就是“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只不过极乐世界没有不定、邪定两种。“正定聚”是圣人的根机,已经到了圣人境界,可以破颠倒无明,证悟甚深法性,“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邪定聚”是不能破颠倒,必定不能证悟的人。“邪”就是偏,不能入正,这是纯粹凡夫的根机(不是指念佛的凡夫,而是指没有修证,也不愿意往生,不能证悟的人)。世间绝大多数人,包括一些修行人,都是在“邪定聚”当中。“不定聚”就是不确定,有缘就能证悟,无缘不能证悟者。
有些人有缘遇到大善知识,因缘成就可以证悟;但是无缘遇到善知识就难以证悟。如小乘圣人里面的声闻、缘觉就要靠菩萨、佛这样的大善知识,靠外缘听闻教法。如果他不听闻教法就难以入大乘正定聚。很多修行人也是这样的。为什么古代大德不顾千山万水都要去求法?就是因为一定要有外缘,要求善知识得到法,如果得不到这个法则生死难了。有缘的情况下就可能证悟;无缘就证悟不了。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往期回顾
佛教:拜佛的误区,看看你做错了吗?因果不饶人
作为佛弟子,你经历过“道德绑架”吗?
老人常讲: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是真的吗?看完恍然大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