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师:如何面对修行上的退步?圣人会退步吗?
发布于 2021-09-07 11:48
(如何面对修行上的退步?)
高七师:
我们讲过精进,每天坚持修行,就是精进,精进的反面可能就是退步。
修行退步这个现象,是每个修行人,都要面对的。所以今天就讲一讲,一旦出现退步这个情况,我们如何来处理,一旦身边的人出现这个情况,我们如何能伸出援助之手,彰显我们菩萨行,彰显我们作为团队的一员相互的帮助。
什么叫退步呢?就是说我们在朝向自己目标的时候,跟我们的方向背道而驰了,或者是停滞不前了,或者有人干脆就换方向了。
在集体中、团队中如果你太慢了,比别人慢了,相对看起来也似乎是退步了,有的时候一个人不需要什么目标,因为每个人特别是对于不修行的人来讲,是生活在业力的洪流里,可以说不进则退,就会被业力洪流带到烦恼里,带到六道里。
这里有两个比喻,一个是指在业力里划船,另一个是指目标前进中修行,遇到的这样的一些现象。
我们重点不是讲凡夫的非修行人的退步,我们讲修行中的退步,所以说下面这个定义就是在目标前进中倒退、停滞、迷失、掉队,这就是修行中的退步。
我们要看到修行过程中,总是有进步快、进步慢,这是正常的,修行的规律因为每个人的业力不同,修行的目标不同,也会出现反反复复的过程,跟个人修行有关,也和你求证的证果有关。
圣人也会退步,圣人是如何退步的,比如南传佛教有四个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难含、阿罗汉,这几个果位我在读《俱舍论》的时候也了解到,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证四果之前也有小乘的加行道,修到小乘的加行道,第二个加行还是第三个加行我忘了,一定会证果,只是证果的时间不同而已。
当证到四果,会不会退转呢?这里有一个概念,须陀洹就会七返人间,只是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三善道循环,不坠恶道,也要七次返回人间的才能证道;
斯陀含意为一来,就是还要来人间一趟;阿那含意为不还,就不用来人间了,不用退到人间了;阿罗汉就证果了。
那有的时候须陀洹到人间来一趟,他这个人间来一趟,有可能时间很长,有可能时间很短,受一次报就走了。
阿罗汉比如说四果就相当于大乘佛教的七信位,十信位中的七信位,七信位是断了思惑的。这讲起来就复杂了,从信位这个角度来讲,入了大乘菩萨的信位可以说你不管怎么退转,一定会成就,只是成就的时间有所不同。
我们看阿罗汉是这样,那菩萨退不退转呢?菩萨只有修到八地才不退转,七地以前都有可能退转,所以八地叫阿惟越致叫不退转地,七地以前都会退转,五地以前还有可能转向小乘,初地可能会退转到信位。
我为什么在这里也讲圣人的退转呢,菩萨罗汉也退转,说明修行中发生退转现象是修行中常见的问题,所以说我们看到自己退转了,也不要灰心,也不要丧气,要正确地面对它,这是修行都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们常常说往生极乐世界就相当于八地菩萨,不退转了,但是菩萨退转有底线,比如说七地菩萨,他的退转就是快慢的问题,可以退到五地六地,在这儿来个一大阿僧袛劫,修行速度比较慢,他不会转小乘。
五地以前有可能转小乘,小乘也可能重新到人间转几次,这是菩萨的退位,他不会一下退到凡夫那里,最多退到初地退到信位。
菩萨的退步和我们修行人的退步可以说超出了业力洪流。
凡夫的底线就没有什么底线了,底线是地狱,一直退到地狱里受苦,有个六道的比喻,六道中的退步就像你在江里游泳,或者在大海里行船,不进则退,你不用力,业风会吹着你走,这是众生的退步。
相当于你在陆地上行走,向目标前进,在目标前进过程中,你可能放弃善行了,也可能放弃因果信仰了,也可能转变修行方法了,也可能不愿意花太长时间修行了,也可能自满自足了,觉得修到这样就不错了,不往前修了,也可能建立了新的目标,放弃了原来的目标,这都有可能,这是六道众生,普通修行人的退步,有这些现象。
我们原来有个学员,他经济特别困难,可以说饭不果腹,有上顿没下顿,那就好好修准提法吧,修到一定程度,一个月挣到几万块钱了。然后生意太忙,不修行了,修行退步了,换了目标了,这是一种退步。
这种退步是忘记了初心,没有慈悲心了。你想想,通过持准提咒,在学院修行改变了你的生活,让你生活富足了,那你更不应该放弃修行,让你的福报继续增加,不然增加的福报又花完了怎么办呢?没有大悲心,菩萨救度了你,帮助了你,你应该用这个方法帮助更多的人。
人往往就容易被眼前的收获冲昏头脑,放弃自己的初心,忘记初心。
当然,也不能完全说别人,高老师有一段时间修行上也有退步,我当时发心要闭关修行,一算闭关的话,当时想的非常简单,找个房子一租,然后到菜市场捡点菜叶,就可以闭关了。但这也需要成本,一算一年好像也得几万块钱吧,那时候算了一下账,最低也得存个十七八万块钱,才能去闭关,最低层次的关。
然后,我就去做生意挣钱,本来挣了十多万就可以闭关了,结果忘了自己闭关的事了,挣了好几百万也还继续在做生意,也没有去闭关,忘了自己当初的原因和方向了,也算是一种退步。
还遇到一个张师兄,他的退步也很有意思,他很精进的修行,修行的也挺好,但是对佛教处于完全痴迷的状态,痴迷不是说不好,他的痴迷是情感上的痴迷,认为佛教好,佛教给他带来好了,甚至认为所有信佛的人都是好人,不去分别。
不知道什么样的前世因缘,他就遇到两个女性,年龄还比较大,五十多岁,专门打着佛教的旗号去借别人钱,然后做项目。项目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结果张居士就被她俩给迷惑了。
这样的人往往会说的善良,我是为佛教,我做这个项目,我挣几千万,我来做佛教什么什么事情,你支持我吧,你借我三百万,我每年还给你一分利,这事多好,又是做慈善项目,然后又是高利贷,然后还是学佛的。当时他就信了,结果过了一两年越滚越大,最后借他们六七百万,他挣的这些钱都让这两个打着佛教名义的骗子骗去了。
受伤之后,他修行也退步了,他把个别人打着佛教名义诈骗的行为,把情感来个倒转,认为学佛也不一定好,学佛也骗人,他就退步了,对因果也丧失信心了,也不好好修行了。
在我的启发和帮助下,花了两三年才转过来,才认识到说高老师我初学佛的时候我看谁都好,我看哪个学佛的我都信任,我看哪个法师我觉得都修的好,说一句话我都奉若真经,现在我转过来了,转过来代价也大,这个代价倒不是损失个几百万块钱,主要是浪费了这么三五年的时间没有去修行。
但是正不正常呢?也很正常,为什么他会遇到这两个人,为什么他又会借钱呢,为什么同样受骗,有的人会放在因果中来看,有的人产生抱怨心理呢,也是不一样的。
退步的原因不一样,每个人都要面对修行要有所改变,这个改变有变好变坏,变快变慢,有前进有后退,这是修行的规律,是你自己对修行方法的见解,对实修过程中实修方法的见解以及什么样的果实的见解。
释迦牟尼佛在修行过程中,他修行苦修,修行的非常精进,苦修了六年之后,并没有达到他想要的解脱的修行结果,所以说他就转变了不吃饭那种苦修的方法,饥饿自己身体的苦修方法,采用了中道的修行方法,那就是说他的见地下他的修行没有退步,他的修行是非常精进的,但是没有达到他预想的结果,所以他要尝试新的修行方法,
那这时候他采用中道的修行方法,也开始进食的时候,陪伴他苦修的五个人,就说了不管他叫乔达摩了,也不管他叫悉达多太子了,因为原来都是他的护持者,叫他的小名了,你怎么不坚持修,你怎么放弃苦修了,你是不是不能再受苦了?
佛陀说我不是放弃苦修,我是想转变一个方法,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所以说,有时候你是在转变修行方法,还是退步退却了,从一个人的行为中很难判断。
我讲这个方法,不是让大家去判断别人,而是更多地应用到自己身上,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是退步了,你还是变换方法,所以说你是在方法上的犹豫,还是你实修上你不能吃苦了,还是那个结果不是你想要的,在这里我们要区分开,一个人应机应根应时的转变修行方法,还是退却懒惰,甚至忘记初心,把这点要区分开。
和我做朋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