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糖,当真是减肥人士的福音吗?

发布于 2021-09-07 19:52




糖分作为导致日常饮食热量超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摄入量的控制越发受到重视。在“减糖”风尚在全球盛行的同时,各种各样的代糖产品也应运而生。然而相关研究显示,部分代糖产品可能带来额外的健康风险。代糖,真的是需要控制热量摄入者的福音吗?



究竟什么是代糖


代糖的概念已经被许多人所熟知,这种以取代白砂糖为目的而诞生的产品,可以在保证极低热量甚至0热量摄入的同时,模拟糖类的口感。而实际上,代糖其实也可以分为人工甜味剂和天然代糖两类。人工甜味剂主要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安赛蜜、纽甜等,通常经化学工序合成而来;天然代糖则主要包括木糖醇、赤藓糖醇、甜菊糖等,一般从植物中提取。比较有代表性,且为人熟知的代糖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糖精
糖精最早出现的人工甜味剂类型,至今有100多年历史,但风味较差,后味发苦,且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中毒,因此目前已经较少使用。
 
2. 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是最具代表性的人工甜味剂类型,具有高甜度、低热量的特点,其甜度是蔗糖(食用糖的主要成分,如冰糖)的200倍,但同时也是安全性争议最大的代糖产品之一,目前主要用于无糖饮料的添加。
 
3. 木糖醇
木糖醇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中,而商品木糖醇是用玉米芯、甘蔗渣等农业作物,经过深加工而制得的,其外表和味道都与蔗糖很像,是多元醇中最甜的甜味剂。由于其口感较为优秀,多用于糕点和糖果添加,也见于少部分无糖饮料。
 
4. 甜菊糖
甜菊糖又名甜菊糖苷,是甜叶菊叶子提取物,不含糖分和热量,被称为“世界第三糖源”,其色泽呈白色至微黄色,口感适宜、无异味、易溶于水且甜味纯正,与其他类型代糖同用可起到增效作用,多用在软饮料、乳制品和部分深加工谷物产品的口感调节方面。
 

代糖均有风险


事实上,代糖已经广泛应用于全球的食品工业,在各种甜品、饮料的配料表中都可以见到代糖的身影。我国也将许多类型的代糖纳入了合法食品添加剂目录内。通常情况下,只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添加,代糖并不会对人体造成负面危害。但倘若受到其“低热量”“0卡”等宣传卖点的吸引,不加节制的摄入,就有可能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一、造成内分泌紊乱
代糖所带来的甜蜜口感不仅欺骗了我们的味蕾,同时给予身体糖类摄入的错误信号,继而导致内分泌系统被动员产生相应物质。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糖类摄入,其伴随而来的大量能量自然也是不存在的,长此以往,就有可能造成内分泌功能的紊乱。
 
举例来说,三氯蔗糖和安赛蜜会通过激活人体的甜味感受器和钙感受器来增加胰岛素的释放,这会导致胰岛素水平的分泌上升,血糖水平的下降。长期缺乏糖摄入的胰岛素增加则会使人体胰岛素释放减少,继而导致葡萄糖耐受性降低,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有时极为危险。

 
二、存在神经功能受损风险
相关研究显示,过量摄入代糖还可能导致神经功能受损的风险增加。如阿斯巴甜可在大脑中产生过量的自由基,并提高苯丙氨酸、天冬氨酸的水平,但这会抑制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长期维持在这一水平,会使得相应递质的合成释放功能受到影响,可能影响大脑功能,造成其运行效率的降低。
 
三、肥胖风险不降反增
需要明确的是,以“0卡”“无糖”等标签为卖点的食物并非一定完全没有能量,任何含有营养素的食物都会带来不同数量的能量摄入,过量摄入同样会带来肥胖风险。
 
与此同时,甜味剂的摄入还可导致“胃饥饿素”的分泌增加。“胃饥饿素”是一种多肽类物质,可促进食欲,在禁食期间其分泌水平会升高,进食后则逐步降低。但代糖摄入并不会降低其分泌水平,反而会促进食欲,继而造成食物的摄入量增加,增大肥胖风险。

 

代糖摄入,你要注意这些


一、控制摄入
不管是糖类还是代糖,合理的摄入才是最关键的一环。代糖尽管并不带来相应的热量,但由于上述风险的存在,仍建议偶尔摄入解馋,而非长期食用。
 
二、注意产品配料表
相较之下,天然代糖的安全性是高于人工甜味剂的,因此,在食用代糖产品时,应注意观察配料表,尽可能选用含甜菊糖、罗汉果甜苷、赤藓糖醇等天然代糖成分的产品。同时,还需注意观察其是否含有其他类型的营养素,避免摄入量超标。

END

编排:鹏宇 | 审校:瑞雪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