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唐伯虎,人生到底有多悲惨?
发布于 2021-09-07 23:32
就在唐伯虎生活美满,意气风发之时,24岁那年,唐伯虎的父亲在自己经营了大半辈子的小酒馆里,突然中风死去。
亲人的接连病故,多重打击,使唐伯虎意志消沉,从此一蹶不振,整日买酒消愁,用麻痹来缓解失去亲人的痛苦。
2.
唐伯虎的好友祝允明看不下去,与文徵明一起前来看望并鼓励唐伯虎:“以你的才华,只要你肯再次潜心努力参加科考,将来一定会有一个好的功名。”
从此,唐伯虎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努力用功,发愤读书,在28岁那年通过应天府乡试考取了江南“解元”。解元也就相当于当时省里的第一,因此,人们又称唐伯虎为“解元公唐寅”。
中了解元之后,唐伯虎的名声在当地大燥起来,许多当时比较有眼光的地方小官员更加认为,凭唐伯虎出众的才华,今后极有可能会成为中央高官或者地方大员,可以说前途无量,一些社会名流纷纷与他交往。
唐伯虎考中解元之后,通过别人介绍,续弦娶了一位妙龄女子何氏,何氏来自宦官家庭,家境殷实,当时被唐伯虎的才华所迷,认为他是一个前途不可估量,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这次进京参加考试,也是唐伯虎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试,相当于最高领导人的接见和监考。
唐伯虎在前往京城的路上,遇到了一同前往参加考试的富家公子徐经,徐经才华横溢,家庭殷实,并且认识当年监考他们的主考官程敏证
程敏证的来头不小,在历史上素有着“冷面主考官”的美名,有人曾拿他与东汉孔融相比,是一个非常神通的人。
程敏证爱惜人才,早已听闻唐伯虎的才华,于是在未考试之前,破例会见了唐伯虎和一同前往的徐经。
因为当年的主考科目是程敏证所出,所以题目异常的冷僻,这同样也刷下来了一大批没有实际学识的人,正所谓流出去的都是沙子,留下来的都是金子。
会考结束,所有参加会试的人当中,只有唐伯虎和徐经两个人答对,这在历史科考中几乎是没有前例的,也就是说唐伯虎成为了当年的状元,名次全国第一,徐经是全国第二。
但是,这个结果是其他学子所不能接受的,其中就有人向上告发,来自同乡的落榜生都元敬出于嫉妒并放出流言,说程敏证曾与徐经唐伯虎私下相会,泄出秘题科场舞弊。
结果,程敏证、唐伯虎与徐经三人被抓。在严刑拷打下,徐经说出自己买通程敏政家仆,获得了考试题目,与唐伯虎提前做出答案,因此两人考出最好的成绩。
这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徐经科场案”,各种说法不一,很多人认为唐伯虎是无辜的,因为凭他的聪明才智无需作弊。
唐伯虎仕途一片大好时,却摊上了牢狱之灾,当年与他续弦的第二任妻子何氏,看不到希望,也离他而去。
唐伯虎36岁那年,他在风月场所认识了姑苏名妓沈九娘。沈九娘知书达礼,算是唐伯虎生命中的贵人了,不仅在经济上接济了他,在精神上也解救了他。
后来的唐伯虎娶了沈九娘为妻,自此也潜心作画,在丹青书墨上大有进展。
沈九娘对唐伯虎很体贴,他和九娘育有一女。九娘在三十七岁时因操劳过度而过世。从此,唐伯虎再也没有续娶。
因为名声在外,唐伯虎吸引了宁王的注意,宁王是明朝宗室,知道唐伯虎的才智,想拉拢在自己身边办事。
当时非常落魄的唐伯虎重新被生活点燃了希望,他离开了苏州,来到了江西宁王府,在那里他度过了一段非常有尊严的日子。
但他也同时发现了宁王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就在他发现宁王想要造反时,因为不想再次卷入是非,于是装疯卖傻,不惜个人的形象在街头裸奔,以此在证明自己是个废人。
宁王府不会养一个废物,宁王也拿他没辙,把他赶出了宁王府,唐伯虎重新回到苏州,继续他的穷困潦倒的田园生活。
此时的唐伯虎已经四十多岁,继续靠卖他的字画为生,在苏州桃花坞里买了一小块地,盖了一间桃花庵,这里成了他最后的家,并在这里创作了最著名的《桃花庵歌》。
唐伯虎有着文人的清高,不愿接受组织的安排,宁可回到老家靠卖字画为生,也不愿再踏入仕途半步。
以当时唐伯虎的生活状态,所以才有了那首经典的诗句“但愿老死花间酒,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娶,酒盏花枝贫者缘。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武林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世间从此少了一个平庸的文官,多了一位伟大的画家。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