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从昨日的世界到布达佩斯大饭店(上)
发布于 2021-09-11 12:48
看《昨日的世界》,
缘起于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的最后写了影片的灵感来自于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因为太喜欢安德森的这部电影,喜欢布达佩斯大饭店清新脱俗的粉红色,拯救强迫症的对称感,以及整部作品的参演演员(拉尔夫·费因斯、西尔莎·罗南、爱德华·诺顿、蒂尔达·斯文顿、阿德里安·布洛迪、裘德·洛等),我决定要看这部电影的原著。本以为书和电影应该讲的是一件事,开始读才发现,这并不是改编,布达佩斯大饭店只是书中的缩影,ZWEIG只是WES ANDERSON的灵感来源。
# 之前一直分不清茨威格是德国人还是奥地利人,只知道他的母语是德语,读的他的第一本书是《人类群星闪耀时》,让人看得心潮澎湃。看完《昨日的世界》,就彻底记住了茨威格奥地利犹太人的身份。历史知识匮乏如我,这本作者的回忆录也并不难看(指阅读困难的难)。
# 本书从:
太平世界、上世界的学校、情窦初开、大学生活、永葆青春的城市—巴黎、我的崎岖道路、走出欧洲、欧洲的光彩和阴影、一九一四年战争爆发初期、为崇高的情谊而奋斗、在欧洲的心脏、重返奥地利、又回到世界上、日落、希特勒的崛起、和平的濒死状态16个章节展现了从一战前到二战开始这段欧洲历史,特别是维也纳作为欧洲文化、艺术聚集地的变迁。
2021 & HEY DAY
一、背景:
“我非常清楚,我是在一个对我极为不利但又极具时代特征的环境下写这些回忆的。时值战争,我客居异乡,缺乏任何帮我回忆的材料。在我的旅馆房间里,我手头没有一本自己的书。没有记录,也没有朋友的信件。我无处问询,因为世界各国之间的邮路已经中断,或者说由于审查制度而受到阻碍。……所以,关于我过去的一切,仅仅是凭我脑中的记忆。记忆以外的其他一切,眼下无法找到,或者已经遗失,我们这一代人学到了一种极好的技巧:对失去的绝不缅怀。……人的一生中所忘掉的一切,本就是应该忘却的,这是人的内在本能早已决定了的。唯有我自己想要记住的事,才好为别人保存下来。所以,这里记叙述和选择的,不是我的回忆,而是为他人所做的回忆,但这些回忆至少反映了在我的生命进入冥府之前的一生!”
“
HEY DAY
茨威格在自序中说,这本书写于战争期间的“旅馆房间里”,反映了他的生命“进入冥府之前的人生”。至于具体写作时间,译者给出了两种说法:一是序言注释:“《昨日的世界》写于1941年,是年茨威格先移居纽约,后移居巴西”;二是《译者后记》:“《昨日的世界》写于1939年至1940年,是茨威格先生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散文作品,1944年出版”。二者稍有出入。
二、回忆
1.太平年代
“在他们的奥地利,正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时代,国家没有什么变革,货币不会突然贬值。那个时候,证券交易所的股票若是下跌了百分之四或百分之五,就可以断定该企业破产了,人人都要皱起眉头,忧心忡忡地谈论这场‘灾难’。”
-2021-
HEY DAY
“所有的忧虑加起来也不过那么一丁点,那是一个多么风平浪静的世界啊!”
“青年人的热情从来都是相互感染的,在一个班上,它像麻疹或猩红热一样从一个人传染到另一个人。……而我正巧在一个对艺术发生狂热兴趣的班级,或许正是这样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回忆录的前半段是1981年出生的茨威格讲述他的民国小学5年,人文中学8年,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幸跻身《新自由报》副刊作者后,走上作家之路,离开奥地利去柏林求学,而后在巴黎、英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美国等国家漫游经历。在此期间,茨威格与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政界精英缔结了深厚的友谊,比如经常出现在我们课本中的就有弗洛伊德、乔伊斯、罗曼·罗兰、罗丹等。茨威格描述了有幸通过朋友的介绍结识罗丹时的景象:他看着罗丹开始去雕琢一座未完成的蒙着湿布的女人肖像,完全忘了身边站着的前来参观他工作室的茨威格本人。罗丹陶醉于他的创作,茨威格则陶醉于他这般忘我的创作。茨威格在书中同样讲述了自己追求文学创作之路,开始的时候他翻译大家的作品,积累经验,然后再进行创作。他描述了他的剧本在剧场上演准备过程中“克”主演的魔幻经历,使他逃离了快速一炮而红的机会,得以继续长期学习和了解世界。在美洲,茨威格在巴拿马运河打通之前,成为了那个时代清清楚楚地看到两个大海仍处于分离状态的历史见证人之一,让人回想起那双第一个看到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眼睛。
“
2.一九一四
EDUCATION
“如今当我们心平气和地问自己,一九一四年欧洲为什么会爆发战争,我们找不出任何充足的理由,也找不出他的诱因;这次战争不是处于思想上的纠纷,也不是为了争夺边境的几个小地方。我们认为只能用‘力量过剩’来解释,也就是说,战前四十年和平时期积聚起的内部力量,它必然要发泄出来。”
HEY DAY EDUCATION
●“那股向人类袭来的惊涛骇浪是那么强大,那么突然,以至于把人身上潜藏的无意识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像气泡一样冲到表面,这就是弗洛伊德深刻看到的,被他称作‘对文化的厌恶’。这些有原始欲望的人,要求冲破维持世界长治久安的一切法律和条文,放纵自己最古老的嗜血本能。”
不看这本一个人欧洲人的回忆,我一个亚洲人对于一战的概念非常模糊,看完之后发现,欧洲人自己也不知道为何会爆发一战,也许真的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哲学道理。
战争是可怕的,印象深刻的一段是作者在一战期间来到中立国瑞士的感受,五分钟路程的差距,一边是战区,物资匮乏,男人被征走,送去杀人或送命,而另一边却是男人和妻子坐在常青藤缠绕的家门口抽着烟。那些过着国际生活的文人,比如生在意大利却生活在德国的费鲁乔布索尼,梦中说的是意大利语,却用德文写作,他的学生遍布全世界,“现在也许有一个学生正在向另一个学生开枪”,何等悲哀!
也许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注定了分裂的命运,只是作者作为一个世界公民的期盼,向读者传达了一个欧洲必将统一的信念。
the end
编辑:刘进喜
审核:杜思琪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