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解读北京宴:员工驱动体系靠什么驱动?(下)

发布于 2021-09-11 21:06

昨日,在【案例研究】解读北京宴:员工驱动体系靠什么驱动?(中)一文中,分析了北京宴为了让“家和文化”真正成为员工驱动体系的动力之源,并非拿来主义,而是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家文化”中,存在诸如没有组织概念,缺少对规则的敬畏等硬伤,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塑造,对此,许多企业往往走入了神化“文化”的误区,把“文化”当成了无所不能的利器,最终导致“文化”因落地无方而成了摆设。而北京宴之所以让“家和文化”得以落地实践,很关键的一点是杨秀龙对人性的洞察,把组成家的“人”是否“志同道合”当成了先决条件,把选对人作为用对人的前提,就像计算机一样,只有正确的输入才有正确的输出,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让不少人迷失了。太多的企业领导或许压根不懂这个理,或许懂但有各种的理由不愿向杨总一样坚持亲自面试每一个应聘者,所以,还是那句话,问题出在前三排,根子还在主席台!有时,我挺费解,为何绝大多数人都认同企业文化就是领导人的文化,但领导者却不去身体力行维护?

如果“选对人”环节都得过且过,那么接下来如何“用对人”便更让人操心了。因为,人固然选对了,但并非可以高忱无忧了。北京宴人认为,员工来酒店之前素质不高不是我们的错,但员工来酒店后没有得到提高那就是我们的错。

事实上,检验一种文化是否落地,其判别标准在于全体员工是否从理念到行为,进而成为习惯……

文化是无形的,说法和想法要通过做法才产生作用力!因此,要让无形成为有形,就必须在无形引导下,从有形塑造无形。只有这样,一个文化才能从从理念到行为,进而成为习惯。就如上述“选对人”才是保证正确的输出一样,显然,又是极为浅显的一个道理!但却让许多企业深陷其中,破解乏术。而北京宴的成功实践,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在杨秀龙写于2011年9月的北京宴总经理致辞中,有一段话令人深刻:“北京宴的使命是神圣而又伟大的,她的出身已经注定了她的不平凡,我们北京宴这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就是要为实现这一神圣使命而奋斗。为此,我们必须在北京宴营造以下三个特别的环境:北京宴是一支部队——要求严格,强调服从,纪律严明,作风顽强,有战斗力;北京宴是一所学校——以育人为己任,让员工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每个人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北京宴是一个家庭——大家互相关爱,相互帮助,和谐相处,分享工作乐趣和生活的温暖。通过营造这三个特别的环境,把每一位家人培养成具有鲜明特质的北京宴人……”可见,还在筹建中时,杨总就早早就确立了从有形塑造无形,让“家和文化”落地的路径!补上并强化了中国传统家文化中没有组织概念,缺少对规则的敬畏的短板。

正是由于北京宴将从有形塑造无形作为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让北京宴“家和文化”得以落地并开花结果。

一、建立规则

杨秀龙认为,要践行家和文化,不能只从嘴上说说,而是从每个人的行为上去履行。家和文化是员工心里面的原动力,一个人要想发力必须脚底下站的地要踏实,如果脚底下站的地不踏实,站在一块浮冰上始终发不出力,发了也会陷下去,所以一定要心地无私天地宽,尊重游戏规则,弘扬正能量。

为此,北京宴出台了“家人”间相处的一些重要规则,例如,未婚、已婚人员承诺书、四方师徒协议、捐款复活制度等。

1、未婚、已婚人员承诺书

北京宴的员工入职时要签订未婚人员承诺书或已婚人员承诺书,承诺对待感情要专一,确保家庭的和睦,践行“家和”文化。“现在民工在外打工,临时夫妻很多,我觉得要践行家和文化,不能只从嘴上说说,而是从每个人的行为上去履行。家和文化是员工心里面的原动力,一个人要想发力必须脚底下站的地要踏实,如果脚底下站的地不踏实,站在一块浮冰上始终发不出力,发了也会陷下去,所以一定要心地无私天地宽,尊重游戏规则,弘扬正能量。小家安定了,大家才能稳定。”杨秀龙说。如果有员工违反了承诺书的规定,就会被曝光和通告家人。

2、四方师徒协议

新员工刚来,由于对公司不了解,很容易犯错误,一旦犯错不仅会对员工的积极性造成致命打击,而且会损害酒店的口碑,增加酒店的成本。为此,北京宴的员工上岗之前,部门要选派有较强责任心的优秀员工,或有经验的老员工作为新员工的师傅进行“一对一培养”,并由师傅、徒弟、部门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签订四方师徒协议,对新员工进行传帮带:从新员工办理入职手续开始,师傅便亲自指导,引领员工至宿舍,领取工服,到食堂就餐,进行岗上学习,直至考核合格转正。

3、捐款复活制度

为避免执行力弱化,北京宴设立了捐款制度。以宿舍捐款制度为例:酒店关于宿舍的各项规定都设立相应的分值,宿舍管理员每天检查、拍照,对不合格项进行相应的扣分,凡是每周超过100分即为不合格,该宿舍全体员工每人需捐款50元,如果3周之内没有再被扣罚超过100分,那么3周后捐款给予复活(返回)。但如果捐款之后3周内再次被扣罚超过100分,则捐款将直接收入生活北京宴社团基金中用于改善员工生活,不再予以复活。

类似的规则还有许多,目的都是通过有形塑造无形,让“家和文化”真正成为员工驱动动力之源。

二、强化组织概念

一个人是龙,二个人是虫,三个人便窝里斗,是对国人组织概念或团队精神缺乏的形象比喻,对此,北京宴同样管理手段从有形塑造无形,例如,强化部门组织观念的六不文化,即上道工序不对下道工序说不,二线部门不对一线部门说不,上级不对员工提出的困难说不,下级不对上级的命令说不,被检查者不对检查者提出的问题说不,全员不对客人说不;强化沟通的上下级六必沟通:当下级受到委屈时;当下级出现较大违纪时;当下级思想出现波动时;当下级工作进步显著时;当下级之间产生矛盾时;当下级岗位薪酬变动时。……

杨秀龙说,从无序到有序必须经过强有力的管制,经营管理就是经营员工的心。因此,他总结了团队打造六件宝,一是用目标引导员工;二是用身教影响员工;三是用案例唤醒员工;四是用文化融化员工;五是用机制保障员工;六是用培训提高员工。

杨秀龙认为,文化源于行为,行为产源于思想,思想来源于大脑,大脑与心灵相连,心灵源于熟睡在心田里的心苗,心苗好坏影响着心灵,心灵影响大脑,大脑产生思想,思想驱动行为,行为导致习惯,习惯久了就是文化。因此,在北京宴,可以说这种文化塑造的渗透无处不在,例如,正反面案例、手册日常使用、多渠道文化宣传、企业文化学习、案例分析会、榜样激励、社团活动、十字评估沟通……

可见只有坚持从有形塑造无形,才最终让文化落地,这是企业文化落地的真谛!也是北京宴“家和文化”落地并开花结果,带给我们的启迪……

结语: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