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子晴“攀”谈㊽|“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更应做好“补位”

发布于 2021-09-11 23:27

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新学期开学已经一周,本期一周子晴“攀”谈,咱们来聊一聊“双减”背景下的家长们,该何去何从。

9月8日,本周三,攀枝花市东区民政局和东区检察院共同努力,对一长期不履行监护职责的家长发出了东区首份《督促监护令》。

“被监督”的家长,由于婚姻破裂,导致孩子无人抚养,被儿童福利院收养。有些极端,和大多数家长也背道而驰,但却也给家长们敲响警钟——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正确的?如何快速适应“双减“政策?家庭教育的观念要怎样转变?家庭教育的焦虑要怎么缓解?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拥有健全的身心,是跑好人生马拉松的关键。“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大力整治培训机构外,家长和学校都要转变育人观念。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父母的教育理念、方式、手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眼下,要想推动“双减”政策切实发挥功效,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从完善家庭教育开始着手。

除了基本的抚养责任,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观念上要“拆掉思维里的墙”。有合理的教育预期,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找寻和发现自己,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启迪心智、提高素养尤为重要。

父母在教育行为上需要为孩子创造“民主型”的家庭环境,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更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家庭教育在积极发挥作用的同时,学校和社会也需找准方法,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塑造人的完整教育体系。这三种教育功能、场所、边界各异,互相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双减”政策见行见效,不可一蹴而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需要在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有益路径,建立长效机制,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别忙着“鸡娃”,也放下焦虑,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