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我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发布于 2021-09-11 23:29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他的科研成果于当代中国、当今世界都有重要意义——他把功勋写在了中国大地上,写在了世界大地上。“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这句话已成为今世名言。今天的夜读,摘自袁隆平院士的文章《我要那么多钱做什么》,与您共勉。

我稍有点名气之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但都被我婉言谢绝了。
这跟人生观有很大关系。
如果为了名利,我早就到国外去了。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90年曾以每天525美元的高薪聘请我赴印度工作半年,但我认为,中国人口这么多,粮食始终是头等大事,我在国内工作比在国外发挥的作用更大。
20世纪90年代,湖南省曾3次推荐我参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我3次都落选了。
当时有人说,我落选比人家当选更轰动。但我认为,没当成院士没什么委屈的。
我搞研究不是为了当院士,没评上说明水平不够,应该努力学习;但学习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而不是为了当院士。
有一个普通农民,年轻时对饥饿有切肤之痛,后因种植杂交水稻而改变了缺粮的状况。
为了表达对我的感激之情,他写了一封信请求我给他提供几张不同角度的全身照片,说要给我塑一尊汉白玉雕像。
在回信中,我这样写道:“谢谢你的好意,请你千万不要把钱浪费在什么雕像上,我建议你把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去。请你尊重我的意见,并恕我不给你寄照片。”
尽管我再三拒绝,但那个朴实的农民还是为我塑了一尊雕像。有人问我见过那尊雕像吗,我笑道:“我不好意思去看。”
至于荣誉,我认为它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意味着“到此为止”,那是一种鼓励,鼓励你继续攀登。
我对钱是这样看的:钱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没有钱是不能生存的。但钱的来路要正,不能贪污受贿,不要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
另外,有钱是要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该用就用,但是不挥霍不浪费,也不小气不吝啬。
够平常开销,再小有积蓄就行了。拿那么多钱存着干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有个权威的评估机构评估,我的身价是1008亿。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


我觉得现在很好,不愁生活,工资够用,房子也不错。要吃要穿都够,吃多了还会得肥胖症。


我从来不讲究品牌,也不认识名牌。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皮肤粗糙,感觉不出好坏来。


我觉得只要穿着合适、朴素大方就行,哪怕几十块钱一件都行。


我之前最贵的西装是到北京领首届最高科技奖前,抽空逛了回商场,买的打折后七八百块钱一套的西装,还是周围同事叨咕了半天才买的。


我不愿当官,“隆平高科”让我兼任董事长,我嫌麻烦,不当。


我不是做生意的人,又不懂经济,对股票也不感兴趣。我平生最大的兴趣在于杂交水稻研究,我不干行政工作就是为了潜心搞科研。


搞农业是我的职业,离开农田我就无所事事,那才麻烦。有些人退休之后就有失落感,如果我不能下田了,我就会有失落感,那我做什么呢?


我现在还下田。过去走路,后来骑自行车,再后来骑摩托车,现在我可以开着小汽车下田了。


学农有学农的乐趣!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就不会觉得苦!我们研究水稻,要待在水田里,还要在太阳底下晒,工作是辛苦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很苦,吃不饱,但我觉得乐在苦中,因为有希望、有信念。


我认为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大好事。

做一粒好种子,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愉悦自己的同时为社会进步提供力所能及的力量,也许这就是袁隆平院士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投稿

注:稿件一经采用,将视质量给予稿费100元-150元;字数以1000-1500字为宜;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2207@126. com,并注明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 | 读者

作者 | 袁隆平

主播 | 梁新建  编辑 | 杨   虹
责编 | 康轩山  主编 | 蒋   琳
监审丨钟   倩

*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