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的形成与童年到底有多大的关联你清楚吗?

发布于 2021-09-11 23:36




文欢曾在《历史不忍细看》中评价张爱玲:“张爱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在心里筑起一道坚硬的屏障,把她与世界隔开。”在这种阴沉冷酷的环境里长大,青春期遭受过如此残酷的折磨,心理上不发生一些畸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且不说,张爱玲笔下《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有一种官方考证说是张爱玲的庶母,她的许多小说人物的冷酷、乖戾都是抽丝剥茧般地出现的。

海明威曾说“作家成长的条件是不幸的童年”,而张爱玲性格中的冷淡,无疑与童年密不可分。

其实,无论你信不信,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许多个瞬间堆积而成的。这件华丽的袍子充满着时间的虱子,它们牢牢地抓着,怎么也甩不掉。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有一个小姑娘,我遇见她的时候,是参加一个远亲的喜宴。那年,她九岁。

她的外婆是个热情的老人,一见我和陈先生,就对她说,你叫阿姨啊,叫叔叔啊。她叫了我一声阿姨,对我先生只是礼貌地笑笑,然后躲到了外婆的身后。她的外婆说,小孩子不懂事,别介意啊。

席间,这个外婆与别人聊得欢,但很少听到这个姑娘出声,连想夹远处的菜,都是用手点点,向外婆示意。时不时的,外婆也烦了,说,你哑巴了嘛,总是这样,不说话不说话。顺手还用筷子敲了敲她的手指。

小姑娘一开始忍着,后来大哭,说,我要找爸爸,我要找爸爸。现场真是瞬间尴尬,而这个外婆好像是自己精心掩藏的秘密被不小心掀开了一般,特别气恼。

我一度觉得她不愿意叫我先生“叔叔”,是因为童年那一次看到她父亲被一个陌生男人暴力后留下的阴影。

我的母亲告诉我的一件事从侧面断定了我的猜测,她说,某次她和我父亲一起去她家,那时还小,她看到父亲就大哭,嘴上叨叨着“坏人,坏人”。

我问母亲,是不是因为童年那件事,母亲说,也许是,她对所有陌生男人都这样。

凯瑟琳·凯利-莱内曾经有一句话是,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那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某种特殊的味道。

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M. Ehresnsaft教授也曾发表一篇为期20年的调查研究报告,针对540名孩子及其母亲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幼时曾被人虐待、殴打或性侵犯者,长大成人后较易有行为上的问题。

我们国人面对孩子的时候,时常会说一句话:小孩子那么小,懂什么。

然而,当我们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自己年幼的时候,自己看到的一切温暖的、心酸的、暴力的画面,也该顺势想到孩子的明天是否也会如此,而记忆是否美好,全在于童年的人、事、物。

我们的成长,是经历了时间的灌木丛,而童年扎根在灌木丛的最底端,一刻不曾离去,终究是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影响着谁的。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

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

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

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

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

为什么?

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


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
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 END -
◆ ◆ ◆ ◆ ◆


智慧之家

智慧之家线上平台

了解更多信息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