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冒痘痘,一定是上火吗?
发布于 2021-09-12 05:30
一名年轻爱美的孕妈妈的求助:我从怀孕6~7个月起,脸上开始冒痘痘,下颌部、三角区比较多。脸上难看不说,最讨厌的是,背部、颈部也有很多疙瘩,裙子也不好意思穿。医生说这是“妊娠痤疮”,而且不太好用常规药物来治疗。妈妈说我这是上火了,整天给我喝绿豆汤、吃梨,我胃都吃得不舒服了,痘痘还是不停发,咋整?
孕妈妈痤疮,有什么原因?
妊娠期的痤疮,早期一般并不严重。到了妊娠中后期,特别是孕6~9个月的时候,痤疮加重就明显了。因为此时孕妈妈体内雄激素水平明显升高,直接刺激皮脂分泌;加上妊娠期特有的免疫状态,也被认为与痤疮的加重有关。
也正因为如此,妊娠期痤疮的炎症性皮疹(如脓肿、结节、红色丘疹、脓疱等)比非炎症性皮疹(如粉刺)更为常见,而且常常连着前胸和后背都会发。
如果怀孕前就有痤疮病史的人,在孕期痤疮可能有复发或者加重的趋势。
中医认为,痤疮的内因是身体或血热、或痰凝、或体虚;外因是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湿热夹痰者,病程更缠绵,病情也更重。
痤疮对孕期有什么影响?
一般来讲,妊娠痤疮不影响胎宝宝的健康。但要注意的是,有很多治疗痤疮的药物是不能使用的。比如维A酸类有致畸性,口服避孕药也会对妊娠有影响等。
因此,孕妈妈痤疮的治疗,一方面可以选择外用药物治疗,另一方面也可以选用中药来治疗,这样对妊娠的影响较小。
另外,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容易发痤疮的孕妈妈,将来新生儿痤疮的发病率也较高,湿疹也相对严重些。
妊娠痤疮,如何缓解,又提示我们如何养胎呢?
1. 痤疮,主要为红色丘疹
如果颜面皮肤潮红、油腻,痤疮主要发为红色丘疹,时不时痒痛,或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容易干结,小便黄而少等症状,见舌红苔薄黄,这提示肺经风热。
这时可以吃些清肺疏风的养胎食物。
详见《养胎PLUS》书第065页。
2. 痤疮,多见丘疹红肿
如果颜面皮肤油腻,痤疮的丘疹红肿、痒痛,多见黑头、脓包、结节或囊肿,或伴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黏腻不爽,小便黄等症状,见舌红苔黄腻,这提示脾胃湿热。
这时可以吃些清热祛湿、调和脾胃的养胎食物。
详见《养胎PLUS》书第065页。
3. 痤疮,多见丘疹结节
如果痤疮可见丘疹、脓包及明显的结节或囊肿,或伴有心烦易怒,胸胁部分有时胀痛等症状,或有月经不调、痛经史,见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薄黄,这提示痰瘀凝结。
这时可以吃些化痰散结、益阴清热的养胎食物。
详见《养胎PLUS》书第066页。
4. 痤疮,多见丘疹淡黯
如果丘疹色淡或暗红,或伴有疲劳乏力、精神不振、不喜欢讲话、四肢不温等症状,见舌质淡暗,苔白,这提示体虚毒蕴。
这时可以吃些益气托毒、扶正祛邪的养胎食物。
详见《养胎PLUS》书第066页。
不难发现,这种类型的痤疮,孕妈妈如果服用绿豆汤,当然是“南辕北辙”,越喝越糟糕啦。
缓解妊娠痤疮的方法还有哪些?
自制面膜:金银花5克,桑叶5克,菊花5克,绿豆10克,生甘草5克,煎汤待冷却后,外敷脸部。
做好脸部清洁,使用弱酸性肥皂,并用温水洗脸,有利于去除油脂及污垢,保持毛孔通畅,从而达到去除炎症作用。同时尽量避免化妆,尤其是避免使用油性大的化妆品,堵塞毛囊。
这样吃,可以缓解痤疮:
清淡素食,少食辛辣刺激。多吃新鲜瓜果蔬菜等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胃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代谢废物留滞。同时还要尽量少进食可刺激雄激素分泌、刺激皮脂腺分泌的食物和饮品,如生葱、生蒜、辣椒以及烈酒、浓茶、咖啡等。
低脂低糖。高脂、高糖类食物不仅可以导致皮脂腺分泌增多,还可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加重痤疮。
少食海腥发物。虾、蟹、鹅肉等海腥发物,多食易致炎性病变复发。
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比如:
维生素A可调整上皮细胞的代谢,减少酸性代谢产物对表皮的侵袭,有利于痤疮的
康复,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有金针菇、胡萝卜、荠菜、菠菜、豆类、鲫鱼、动
物肝脏等。
维生素B2能促进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含维生素B2丰富的食物有动物内脏、
瘦肉、乳类、蛋类及绿叶蔬菜等。
维生素B6参与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含维生素B6丰富的食物有蛋黄、瘦肉、鱼
类、豆类及白菜等。
锌有一定的抑制皮脂腺分泌皮脂和减轻细胞脱落与角化的作用,含锌较丰富的食物
有瘦肉、鱼、牡蛎、花生、板栗、芝麻、核桃仁、玉米、小麦胚芽等。
如果孕妈妈体质偏热的,可适当选用具有清凉祛热、生津润燥作用的食物,如苦瓜、黄瓜、丝瓜、冬瓜、西瓜、芹菜、油菜、苋菜、莴笋、番茄、藕、蘑菇、木耳、绿豆芽、绿豆、黄豆、豆腐、梨等。
TIPs
痤疮容易让孕妈妈产生心理压力,产生焦虑及抑郁的情绪,反之又容易加重痤疮。因此孕妈妈要注意保持乐观心态,多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
局部尽量避免挤压,防止炎症及瘢痕的形成。
一般而言,分娩后没有了激素的影响,痤疮会有所缓解或完全消失,但要注意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
好了,本节课就先到这里,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失眠:为什么很困也睡不着?》感谢大家耐心的聆听,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