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你吃的苦值吗

发布于 2021-09-13 00:22

关键词:干活、干法、苦、累


现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每一位职场人士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为了稳固自己的岗位,也为了多挣一点,工作上加班加点,晚上、周末也不放过。
辛苦不辛苦,肯定辛苦;累不累,肯定累。
可是,你有没有静下心来想过,这些年,吃的这些苦,受的这些累,值吗?

  • 1/3 先举一个售后的例子



经理正在部门安排一项任务,要求立即去北京处理产品质量问题,解决客户困扰。
场景1:员工小张听完,立即夺门而出,撒腿向北京奔去。
从南京到北京有1300公里,小张跑了1个月才到北京,形销骨立,脚底也起了许多血泡,虽然帮助客户解决了问题,但是被客户一顿数落,服务太慢,差评!
快不快:快!夺门而出,家都没回就出发了。
累不累: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跑了1个月。
苦不苦:苦!形销骨立,脚底也起了许多血泡,被客户差评。
售后费用:人员工资一天300元,30天一共9000元。每天住宿、吃饭补贴300元,30天一共9000元,总花费18000元.
场景2:员工小王听完,用手机叫了个网约车,路上30分钟买好高铁票,到了车站上车就走,4个小时后到了北京,立即帮助客户解决了问题,客户表扬服务迅速!当天又原路返回。
快不快:快!10个小时解决问题。
累不累:不累!出租车、高铁。
苦不苦:不苦!被客户表扬,带回来一份表扬信。
售后费用:人员工资一天300元,高铁来回1000元。每天吃饭补贴100元,总花费1400元。
实际生活中,你是小王还是小张,先别急着回答我!

  • 2/3 再看一个研发的例子



老板开了一个会,据行业情报显示,XX电子产品在未来市场会非常热销,好多公司都在开发,期望我们研发部全力研发,能够在市场上第一个推出。
(一)场景1:我们看看华为在90年代研发的模式
研发部一旦有了开发目标,马上启动,安排人员干这干那,时间计划具体而又明确,速度非常快。
老板们一看,非常高兴,员工执行力这么强,就等着秋后收获。
但,到了时间节点,往往,可是,新产品左等又不来,右等也不来,市场同行后面上马的同类产品都上市了,新产品还在研发。
可研发人员并没有偷懒,日夜奋战,加班加点非常辛苦,就是出不来!
这里面原因主要是研发人员重速度、重执行,实际上,他并没有清楚地弄明白这个项目的含义和注意点。

首先客户需求没有调研明白,用户到底需要一件什么样的产品,客户群是什么。
第二市场类似产品现状没有调研明白,新产品的上一代在市场到底有什么问题,我们如何承上启下。
另外市场有没有已经出现类似的同行新产品,他们有什么技术特点和成本优势,我们如何胜过他们等等。
没有对以上信息进行充分调研,快速开展项目研发,自然会大概率出现上述各种问题。
所以新产品第一版出来,会受到营销在规格满足和成本竞争上的质疑,很可能会大幅度的进行深度设计返工。
也许到了第二版、第三版才能基本满足客户和市场竞争的要求,这时时间已经超出原计划许多,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华为曾经耗费5亿元对全网100万块程控交换机板卡进行整改,光传输和VPN系统因研发疏忽,客户大面积退货造成十几亿元的损失,大量服务人员在外,利润都交给了航空公司和酒店。

有一次,华为在千人体育馆,公开将这些报废的电路板以奖品的形式发给研发人员,用以鞭策。
快不快:快!立即封闭研发。可是到了第三版才能定型!
累不累:累!日夜加班,还要大量出差售后、维修。
苦不苦:苦!被客户骂,被领导批。
开发费用:华为曾经耗费5亿元对全网100万块程控交换机板卡进行整改。损失不计其数。
(二)场景2:华为1998年实施IPD流程以后
华为在实施IPD以前,如1998年,在P环节平均时间为3周,平均开发周期是74周。
先快后慢,最后定型要等到第二版、第三版,可能拖到2年以后。
实施IPD以后,如2003年,在P环节平均时间为13周,平均开发周期是48周。
先慢后快,整体周期缩短35%,第一版就定型!
表1   华为推行IPD前、后效果对比   

1998年

2003年

 2007年

上市周期

   74周

 48周

  36周

产品故障率

   17%

 10%

  1.3%

损失占比

   25%

 6%


开发能力

100%假定基准

 130%


新产品收益

100%假定基准

 200%



快不快:快!第一版就定型!
累不累:不太累!起码心不累!
苦不苦:不苦!新产品利润分成,爽得很!

  • 3/3 最后举一个生产的例子



场景1:许多企业车间主任、班组长,是个急性子,等不及物料到齐,来什么干什么。
美其名曰不能浪费产能,所以整个偌大厂房,无论是过道里、大门口还是生产区,均堆满了半成品。
各人各干各的,典型的包干制生产。整个车间忙成一团,通宵加班,5+2,白加黑。
但是成品没有几个,如果这时候部分项目交期再改改,导致新的项目进不来,旧的项目出不去,还一直理直气壮说厂房不够,需要新建!
营销也是叫苦连天。
累不累:累!为了赶制产品,白+黑,5+2!
苦不苦:苦!与家人团聚少,照顾不了家人、孩子!
结果:到处是半成品,质量、交期不能保证,资金大量积压。
场景2:这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方式。物料一定是从0到100%齐套的一个渐进过程,要分清瓶颈物料和瓶颈工序。
瓶颈工序以前建议采取提前预装作业,但是也不要提前太久,尽量延缓原材料状态转变为半成品状态。
基本上紧盯瓶颈工序的物料齐套时间稍微之前而定,以便随时给其他紧急插单进来的项目代用,计划变更对于生产而言是常事。
作为生产管理者,时刻要有这种思维,将瓶颈工序的例内生产时间尽量转变为例外生产时间,将必须生产时间转变为预装生产时间。
最后达到成品状态的时间想方设法一定要尽量要短,瓶颈工序生产时必须一气呵成,检验合格后立即出货。
这样车间基本没有半成品项目,全部都是成品,不管是场地周转还是营销发货,都能够应对自如。

推拉结合的流水线生产方式。
累不累:不累!分工协作,一气呵成
苦不苦:不苦!加班少,效率高,收入高,与家人团聚时间多
结果:又快又好又省!

看完这三个例子,你可以回答我了,你每天干的工作苦不苦,累不累,属于场景1还是场景2
干法比干活重要,方式正确,事半功倍;方式不对,又苦又累还不讨喜!何苦来哉?!
一个干了十几年的工作方式,该到了守正出奇的时候,难不成你还想这样一直干到退休?

                 作者 : 周洪涛

                  --- END ---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