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与你談 || “双减”考验的到底是什么?
发布于 2021-09-14 07:53
幸福雲课堂(第18期)
大家好,我是雲淡風輕。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这对于我们的孩子、对于为人父母的家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相信刚刚过去的这个假期,很多爸爸妈妈都已经被这个政策深深地“教育”了一番。
那么“双减”考验的到底是什么?关于教育什么才是父母真正需要关心的话题?接下来把近日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7月24日,政策一出台,正是培训机构暑假班第一学段过半的时间点。机构老师、父母以及孩子都心存侥幸,想着每一次还不都是做出检查的样子,雷声大、雨点小,避避风头就过去了。
停课一天两天三四天之后,发现不是那么个事儿。好像这一回是动真格的了。可是,收了的费用、交了的房租,这一大堆的事儿呢,也不能说停就停呀。
于是不停的更换上课地点,让孩子们乔装打扮成社会人的模样,临时将就的“教室”也要遮遮掩掩……
搞得孩子们晕头转向、昏天黑地的躲闪,此时的学生心思已然完全不在课堂之上。而此刻的老师也是心惊肉跳、唯恐被查办。唯有培训机构还是左右安抚着,希望能把课时消化完。而此时的家长,大抵是随波逐流的状态,并没有敏锐地感知到“不补课”将是未来的一种常态,还在思考着未来如何找到更适合的补课方式。
开学后又一轮作业与考试的规定,真真正正的让家长们的心凉凉了。
这下是当真、认真地来真格的了……
学校不再留作业,绝大部分的家长呢并没有跟随着孩子的学习进度一起往前走。那么孩子到底有没有学会、有没有学明白,如何考量?
学校和老师迫于政策压力爱莫能助,很多家长陷入焦虑,少数智慧的家长开始从自己做起,认真思考:在这样的局面之下,我到底可以为孩子的成长做到什么?
要想清楚“在这样的局面之下,我到底可以为孩子的成长做到什么?”这个话题,先要搞明白的是:教育或者说学习到底是谁的事?
有人说当然是孩子自己的事了,当父母的又没有办法把知识装进孩子的脑袋里;也有人说,是老师的事呀,老师教、学生学天经地义呀,难道还要父母每天跟在后面一起学一起教呀?
从某一个单一的视角来看,这些观点本身都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然而站在更长的时间长河里去看,教育或者说学习即不是老师、父母的事,也不单纯是学生的事,教育是一个家庭的事、是社会的事。
从结果层面来讲,一个学生学习成绩本身好与不好,决定因素不只是孩子自己够不够努力,也不是老师有没有全情全然的对待某一个孩子。
UNIXT系统创始人:比尔.乔伊;windows系统创始人:比尔.盖茨;ios系统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这几位计算机领域的牛人,如果不是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无法在最恰当的年龄阶段赶上打孔卡编程向分时编程的过度,也便不可能成为这个时代三大操作系统的创始人。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孩子所能取得的成就和成绩,是受限于一个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阶段的。
而同样IQ的两个孩子,在不同的家族背景、家庭环境下成长,所能取得的成就也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不注重或者说没有余力去注重教养方式的家庭,可能把一个天才变成愤青。而一个注重教养方式的家庭,却不可能把一个智商平平的人变成天才。限制一个人成就的除了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因素外,还有家族、家庭教养模式的因素。
我们唯一能为孩子的成长做的事,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教养环境。
那么什么才是最适宜当下环境的教养方式呢?
这一点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对儿童心理与生理发育特征的研究发现,孩子的学习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0-4岁,处于无规则的阶段,婴幼儿是在玩中学,一边玩一边学的状态,这个阶段的养育者要多与孩子做亲子互动的小游戏,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把运动、平衡、知识、技能这些东西内化了。
第二个阶段. 4-8岁,他律阶段,这个阶段开始对规则有了一定的感觉,开始去挑战爸爸妈妈的极限,这其实是一个自我边界探索的过程,养育者需要做的是建立并严格遵守规划,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确保所立之规能够贯彻落实到位。让孩子养成听指令而学、而做的习惯。这个阶段如果只是把要求提给了孩子,自己却并没有做到,那么可想而知,这个指令是无法下达并落实到位的。
第三个阶段. 8-10岁,自律阶段,孩子的内在自我逐渐成长,开始有了在多元关系之中确定自己的位置、自己是谁的意识。养育者的重点可以放在与孩子一起商量、探讨出供彼此共同遵守的规则。这个阶段父母要做的就是辅助孩子在内心中建立边界与规则意识,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当为、可为、能为的事,什么是不当、不可、不能为的事。
第四个阶段. 10-12岁,孩子进入正律阶段,内在世界有了自己的是非判断,在孩子的内心中会通过“是”、“正确”来约束自己,养育者要做的是对于那些“是”、“正确”的事情与行为的强化与认可。孩子的行为就在正向强化与被认同中不断的向着正确、正道的方向前进,开启正念约束的阶段。
事实上,在教育的这条道路上,并不会因为政策本身有什么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而是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以恰当的方式陪伴、引领孩子,以至于形成恰当的“规则与约束”意识。自然而然的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样的事。

那么,回到今天的论题——“双减”政策考验的到底是什么呢?考验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否有遵循基本的规则在运行。对于那些落下的功课,需要做的就是“补课”。
假如养育者没有在无规则阶段做好在玩中学,那么孩子就会表现为对于“玩”、“游戏”的贪著,假如孩子仍然处在这个年龄阶段之中,那么养育者当下开启,陪伴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悟、在玩中有所收获;假如孩子已经错过了这个阶段,养育者还是要把自己的心调频到那个阶段,陪伴孩子完成这个阶段该修的功课。
愿世界充满爱……
·END·
雲起 · 風吟 · 輕妝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