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亿美金套现失败 潘石屹还“跑得了”吗?

发布于 2021-09-14 12:40


星标小凤凰
来 源 | 凤凰网《风暴眼》
作 者 | 陈婷婷
距6月16日SOHO中国向外界公布黑石的收购要约,仅过去了87天。
9月10日下午,SOHO中国公告称,黑石集团决定不就收购公司股权作出要约。自此,潘石屹第二次出售SOHO中国的计划彻底扑了个空。
公告称,“鉴于目前满足先决条件的进展不足,各方一致认为无法在最后截止日当天或之前满足先决条件,各方也一致同意不会推迟最后截止日。”为解除公司在收购守则项下的持续义务并维持有序的股票市场,各方在咨询执行人员后决定并一致同意不作出要约。
根据公告,此前要约的要约期限已于本公告日期终止。
这意味着,“明星开发商”潘石屹主导的这笔世纪交易将黯然收场。
高楼起
时间回溯到2020年3月份,市场上有消息传出,黑石正在和SOHO中国针对私有化的相关事宜进行谈判,收购的价格是6港元/股,交易的整体价值约40亿美元。
随后,态度尚不明朗的SOHO中国发布公告回应,表示正在与海外投资者进行洽谈,以探讨进行战略合作的可能性。不过,到了2020年8月份,这笔潜在交易终止,任何潜在交易条款均未达成共识。
一年后,蛰伏已久的黑石还是决定出手,再次向SOHO中国抛出了橄榄枝。而早已将境内资产卖得七七八八的潘石屹,也早已做好了准备。
6月15日,SOHO中国突发短暂停牌的公告,准备披露内幕消息。6月16日晚间,SOHO中国发布相关公告,表示黑石已经发出全面收购要约,投资SOHO中国,以获取SOHO中国的控股权。
交易完成之后,SOHO中国现有的控股股东将保留9%的控股权,SOHO中国也将继续在港交所上市。公告显示,这笔要约收购的价格是5港元/股,要约的最高现金代价约为236.58亿港元,大概是30亿美元。
潘石屹抛出的第二次出售计划,从一年前的40亿美元,骤降至30亿美元,相当于把SOHO 中国打了个七五折。
这对于黑石而言,不可谓不诱惑巨大。截至2020年末,SOHO中国主要的投资物业项目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是前门大街项目、望京SOHO、光华路SOHO II、银河/朝阳门SOHO、丽泽SOHO、SOHO复兴广场、外滩SOHO、SOHO天山广场、古北SOHO这9大项目。
核心位置的优质资产,恰恰是黑石眼中“物美价廉”的肥肉,如若收购成功,对提升SOHO中国资产价值的可能性不言而喻。同时,对于昔日荣光不再的潘石屹来说,无疑是套现离场的最好时机。
宾客散
面对质疑,风头正健的潘石屹尚且能一笑而过。
引起转折的,本质上在于SOHO中国的转型失败。作为最早从住宅领域转战商业地产的SOHO中国,曾被视为地产界的一面旗帜,最初以坚持散售为经营模式,并大获成功。选择散售的原因在于,“机构整栋购买写字楼的数量相对较少,更多具备购买力的客户仍是中小型客户。”潘石屹曾打过这样的比喻,“通俗地说,把大楼看成一个西瓜,在中国的市场中,能买得起一个西瓜的人极少,但如果把这个西瓜切开来卖,能买得起的人就会呈几何数增长。”
自2012年开始,SOHO中国开启了大刀阔斧的业务转型,从“开发—销售”模式转向“开发—持有”模式,即开发销售向物业自持转变,其主要收入来源从卖楼转为收租。
遗憾的是,SOHO中国踌躇满志转型做“包租公”,却成为走向衰落的开始。随后几年,SOHO中国的营收从2012年的182.15亿元,到2014年后跌破百亿元,再到2020年营收仅维持在21.92亿元。也就是说,不到十年间,潘石屹的SOHO中国总营收从180亿元跌到了不足22亿元,营收缩水了近10倍。
随着SOHO中国每况愈下,潘石屹也底气不再,开启了“卖卖卖”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SOHO中国从2014年开始,几乎每年都会出售旗下资产,累计套现约300亿元。
2014年初,SOHO中国作价52.3亿元向金融街出售了海伦广场、静安广场两个物业项目;同年9月,SOHO中国向携程控股出售凌空SOHO约10万平方米物业,作价30.5亿元;2015年SOHO中国向复星集团出售其所持上海外滩国际金融中心8-1地块50%的权益;2016年SOHO中国以32.2亿元的对价,将位于上海的SOHO世纪广场出售给国华人寿;2017年SOHO中国以85.8亿元相继卖了位于上海的虹口SOHO,以及凌空SOHO的剩余物业。
在变卖国内资产的同时,潘石屹还开始在美国和英国等地收购资产,这也让他深陷“跑路”质疑。2019年11月底,在丽泽SOHO的首批客户签约仪式上,潘石屹不得不针对“跑路”传闻作出了相关回应:“不要听信谣言,我不会跑的。我拿的是中国护照,房子就建在这里,我带不动。”
到了2020年3月10日,SOHO中国开始与黑石接洽,进行私有化谈判。今年6月官宣即将“正式牵手”,然而,过去两个月显然过得并不顺利。
8月3日,要约方黑石旗下Two Cities Master Holdings II Limited收到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签发的通知,对要约方根据《中国反垄断法》提交的申报正式立案审查。
8月6日晚,SOHO中国发布公告称,与黑石集团的236亿港元交易,被市场监管总局正式立案审查。
9月6日,SOHO中国再度发布公告称,自最新近况公告发出后,要约方已提供进一步文件及材料,以回应监管机构关于补充额外信息的要求,而要约方已从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获悉审查工作仍在进行。
再到9月10日,正式宣告收购要约终止。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风财讯,本次收购终止主要涉及反垄断审查,而这个审查一直没有结果,导致黑石对SOHO中国的要约收购超出了双方约定的期限。从实质上而言,主要是由于监管方态度不明,导致黑石对项目前景信心不足而放弃了收购,否则双方完全可以再继续延长要约时间。
潘石屹的难题
黑石“退场”,潘石屹“黯然”,他将面对的是如何继续经营“增收不增利”资产的一地鸡毛。
根据此前发布的SOHO中国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SOHO中国实现营业收入8.0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53亿元下降44.6%。
上半年,SOHO中国录得毛利6.59亿元,同比下降17.52%;净利润3.43亿元,归母净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67.49%。
负债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SOHO中国净资产负债率约为43%,平均借贷成本约4.7%;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14.92亿元,同比增长276%;总资产711.09亿元,总负债约为332.46亿元。
SOHO中国主打的业务是写字楼租赁。开发项目,然后自持,租金收入是最大的营收。而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黑天鹅”的影响,写字楼市场一时之间进入“冰封”状态,北京写字楼空置率一度逼近20%,创下近10年以来的新高值。
据高力国际数据显示,2020年底,北京写字楼租金水平已经下降至351元/月/平,2019年同期,这一数值可以达到383元/月/平。此前,在丽泽SOHO入市时,潘石屹还曾直言不讳地对媒体“哭惨”:“租金水平太低,租金回报率都不好意思说。”
柏文喜告诉风财讯,在目前的状态下,SOHO中国恐怕很难再找到人接盘了,大概率只能继续自持经营或者散卖物业,而SOHO中国上市地位也无继续维持的必要,退市也是大概率的事。
那么,在黑石接盘“落空”之后,潘石屹将如何继续玩转SOHO中国,给市场留下了一个巨大悬念。

·推/荐/阅/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