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到底干了哪三件大事,为唐朝做出最后贡献?

发布于 2021-09-14 17:32

唐朝边境将领叛乱的必然性

中国历史流传数千年,其中唐朝是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朝代。不管是军事、政治、经济还是国际影响力,当时的唐朝都位于世界顶尖水平

这个朝代历经289年,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起兵以来,这个王朝历经了中国历史上几个有名的盛世,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的开元盛世,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

不过在国家发展上所谓的到达顶峰并不是一个好事,因为到达顶峰就意味着之后的衰弱。在唐玄宗李隆基治世的末期,唐朝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这场战乱让唐朝的发展进程被打断,唐朝从此由发展转为衰弱,为以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爆发的起因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李隆基在任时坚决执行用人不疑以及更加开明多元的政治策略,因此唐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包容的一段时期,国内不仅有大量的外族人定居,还有很多的外族人为官,甚至是执掌兵权。像唐朝名将哥舒翰就是一个胡人,他在唐玄宗时期担任河西节度使统帅当地的武装力量

这种开明多元的政治方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国家的稳定,也能极大的消除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但它最大的问题是给予了边境外族边境将领太多的权利,又不对边境将领的权利加以限制。再加上唐玄宗晚年纵情声色,逐渐荒废了朝政,对于各将领的控制能力逐渐不足

因此到了唐玄宗晚年的时候全国到处都是割据势力,这些人虽然在内心效忠于大唐,但却在能力上有了反叛大唐的可能性,他们差的就只是临门一脚。

李隆基在位的第43年,边军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补上了这临门一脚。因为李隆基治世的年号为天宝,所以当时的人将这场叛乱称之为天宝之乱,而后世则以两个叛军将领的姓氏来称呼这场叛乱,即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政治荒废、地方割据势力和中央权力之间的割裂以及唐朝内部各臣子之间争权夺利等种种矛盾的集中爆发。

虽然以当时唐朝的社会情况来看边军将领的叛乱是注定的,但如果没有当时宰相杨国忠的种种失智行为,安禄山的叛乱大概率会推迟几年甚至是不会发生,大唐也能多享有几年的开元盛世。

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矛盾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仗着唐玄宗的放纵在朝内大肆打压异己。为了更进一步的争夺权力,杨国忠对于朝内任何有着巨大权力的人都非常敌视,其中自然包括安禄山。当时的安禄山是平卢节度使,负责在东北地区打击突厥,手下领着十多万一线精兵

后来随着安禄山立下几次战功,唐玄宗对于安禄山越来越器重,甚至将其收为干儿子。而这引起了杨国忠的嫉妒,于是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以至于到了双方都想致对方于死地的地步。

当安禄山担任三镇节度使,统帅着整个大唐三分之一精锐部队的时候,杨国忠便开始向唐玄宗报告,称安禄山意图谋反

对于杨国忠的报告唐玄宗自然是充耳不闻,毕竟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搞权力均衡的皇帝,杨国忠和安禄山都是他的权臣,这二人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遏制对方,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只当杨国忠是嫉妒安禄山,并警告杨国忠不要乱说话

但是杨国忠并没有死心,之后多次向唐玄宗报告,称安禄山意图谋反。到了这一步唐玄宗出于堵住下面人的嘴以及测试安禄山是否真的有叛乱可能性的双重目的召唤安禄山进京

而安禄山独身来到长安的行为也证实了他没有叛乱的心思,于是唐玄宗狠狠的斥责了杨国忠,并再一次奖赏了安禄山。

但没想到这一次的事情过后杨国忠开始极端怨恨安禄山,并彻底下了杀了安禄山的心思。在安禄山进京的第二年,杨国忠将安禄山安插在长安的几个亲信全部罢官,并让他们下了大牢。

之后杨国忠在大牢中对这些人严刑拷打,想要逼迫他们说出安禄山谋反的证据,但是杨国忠的想法没有得逞。

安史之乱爆发

然而也就是这一次,让安禄山真正下定了谋反的心思。因此在安禄山安插在长安的亲信被杨国忠残杀后不到4个月,安禄山正式以“清君侧,诛杀杨国忠”为名起兵谋反,从此安史之乱正式爆发。

在安史之乱爆发不到一年后,安禄山就攻陷了当时的首都长安以及有着一定首都性质的洛阳。唐玄宗李隆基为了逃命决定逃往四川,而当唐玄宗和一众大臣武士逃到马嵬坡的时候手下的御林军发生了哗变,要求处死杨家兄妹,于是杨玉环在马嵬坡被勒死,杨国忠在马嵬坡被乱刀砍死

虽然杨国忠已经被诛杀,但是清君侧这种事情向来是把“君侧”和“君”一起清了,因此安禄山的叛乱行为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更加猛烈。至于唐玄宗逃亡四川,无非就是想着借助四川的地利和安禄山割据,从而保住李家王朝的半壁江山。

看着儿子有如此的雄心壮志,李隆基自然是非常欣慰,于是他封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这是古代军队的最高官职,有权力调动国家的任何军队,可以说李隆基对于李亨还是非常信任的

不过在李隆基的任聘书还没有传到李亨的手上,李亨直接在宁夏宣布继位成为皇帝,称唐肃宗,和唐玄宗李隆基上演了一幕父慈子孝。

到了这一步大唐面临着双重威胁,第一个威胁自然是安史之乱。毕竟当时两国首都都丢了,如果大唐不能平叛最好的结局也莫过于后来的南宋。至于第二个威胁,自然就是国家分裂的风险。

李亨虽然在宁夏宣布继位,但是古代皇帝继位讲究一个正统。当时唐玄宗李隆基还活着,且没有宣读退位诏书,因此当时还忠于大唐的人大部分都认李隆基为大唐的皇帝

再加上当时李隆基是领着朝廷整个领导班子逃亡四川的,具有大唐的行政能力,因此只要李隆基不承认李亨的继位,李亨这个皇帝就不具有正当性。

但是李亨是当时的太子,再加上他当时率领军队平叛算是民心所向,因此当时大唐剩余力量依旧有不少决定忠于李亨。这件事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大唐剩余力量的分裂。到了此时唐玄宗做出了三件大事,算是为大唐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唐玄宗李隆基的行动

这三件事的第一件是颁布《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算是承认了李亨这个唐肃宗的正统地位。对于李隆基的这种行为学界猜测很多,有人猜李隆基当时可能是认为将权利交给李亨好过将权利交给安禄山。李亨当了皇帝这个国家还姓李,要是安禄山当了皇帝自己就啥也不是了。

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因为唐玄宗在李林甫当宰相期间,一听说自己的三个儿子想要谋反,在同一天时间里赐死了自己的这三个亲生儿子。所以他们认为,对于李隆基来说权利是要高于血脉亲情的。但不管怎么说,李隆基此举都避免了大唐分裂的命运。

李隆基做的第二件事是遣散了自己身边的领导班子让他们直接去了李亨身边。在李隆基逃亡四川后他带走了整个大唐的中央官员,因此李亨在宁夏继位后身边无人可用,而李亨再建立一套领导班子需要很长的时间,建立起像李隆基身边那样健全的领导班子则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唐玄宗李隆基的这一行为算是稳固了李亨的统治,让李亨对于统治大唐不至于吃力。

至于李隆基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则是将传国玉玺交给了李亨。虽然李隆基宣读了退位造书,但是李隆基仍旧可以靠手中的传国玉玺掌握实权。毕竟中国历史上以太上皇之名行皇帝之实的例子比比皆是。

李隆基的这一行为表示着他彻底放权给李亨,这样李亨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唐天子了。从此李亨统治的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李隆基想要在安史之乱平息后重新当皇帝的可能性也彻底断绝。

在唐玄宗李隆基做完了这三件事后李亨对于那些仍旧忠于大唐的将领如臂挥指,很快打了几场大胜仗,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收复了长安和洛阳,避免了大唐被安禄山集团颠覆的命运。在收复长安和洛阳的过程中又恰逢安禄山集团内乱,安禄山被其儿子安庆绪杀害,从此安禄山集团元气大伤

之后大唐接连取得胜利并收复失地,叛乱集团也一点点被挤到了范阳一带。在李亨继位第5年后叛乱集团再次发生内乱,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害,从此叛军的统治再度分崩离析。到了李亨继位的第七年,唐军收复了全部的失地,安史之乱基本结束。

安史之乱的影响

然而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却让大唐伤到了元气。在安史之乱持续的8年间整个大唐的人口不断减少,商业、农业等发展均出现了倒退

而安禄山的反叛给全天下的节度使都开了一个坏头,再加上这场安史之乱让大唐各节度使的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又过了几十年,大唐的节度使们纷纷拥兵自立,成为了大大小小的土皇帝

后来大唐的终结也亡于这些节度使,让当时中国的局面变成了类似于三国初期各军阀混战的局面。不过唐朝结束后可没有像三国时期一样人才频出,因此中国陷入到了五代十国这长达近百年的混乱历史,一直到北宋建立中国才短暂的结束了这种混乱。

可以说安史之乱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虽然这场叛乱的内在因素是大唐内部权力的争斗,但是唐玄宗李隆基过于放纵边境将领的权利也是造成这场叛乱的决定性因素。之后各节度使的佣兵自立也进一步的说明了地方武装不听从中央命令的严重后果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