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迈向更高水平自立自强

发布于 2021-09-15 19:26


编者按

2021年7月,国资委党委在京先后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和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并结合国资央企实际,总结上半年工作,研究推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措施,对下半年任务进行部署。

《国资报告》8月刊特别策划《央企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分别对中央企业及地方国资国企2021年上半年工作进行盘点及总结。


今天,为您带来第一篇中央企业案例《航天科技: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迈向更高水平自立自强》。

航天科技: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迈向更高水平自立自强
文 ·航天科技集团
《国资报告》杂志2021年第8期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这为新时期航天科技发展提供了抓根本、管全局、谋长远的方向指引和实践指南。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主导力量,航天科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科技创新的有关政策,按照国资委有关要求,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主动布局谋划创新链,勇当央企科技创新排头兵,打造国家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航天科技迈向更高水平自立自强。
从上半年运行情况看,航天科技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步快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469.5亿元,同比增长16.5%;实现净利润131.5亿元,同比增长33.4%。国内外市场开拓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技术攻关成果显著,经营管理、改革创新成效逐步显现,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圆满完成全年各项重大型号任务和经营发展目标,为“十四五”起好步、开好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航天科技已经圆满完成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和以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为标志的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等重大工程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按照国资委对集团公司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定位要求,航天科技以重大工程实施为抓手,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好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市场应用者。

紧盯前沿 超前谋划

航天科技强化领先意识、领跑意识,加强顶层策划,着眼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形势,聚焦重大前沿领域,瞄准航天强国建设需要,谋划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图,凝练提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
在任务需求提出方面,探月工程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发展原则,兼顾考虑整体工程实施的可靠性和探测成果拓展的可操作性,提出了“绕、落、回”三步走的中长期发展路线。工程共计安排了6次正式探测任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空间探测领域持续“深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月球探测模式。
在技术路径规划方面,航天科技提出了载人航天 “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了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从短期到长期驻留的技术发展路径,先后部署了航天员出舱、交会对接、在轨驻留、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攻关。
面向未来发展,航天科技针对重型运载、深空探测、载人登月等前沿领域,研究了未来15-20年的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和重大任务,论证了关键技术群和技术发展路线,凝练提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发展需求。

强化基础 持续攻关

航天科技聚焦于尚未实施、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任务,尚未实现、难度较高且有助于提升航天整体能力的技术领域,尚属空白、蕴藏重要发现的科学领域,集智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突破了“可变气动外形”火星进入方案,地外天体巡视器主动悬架系统和地外天体太阳能集热等关键技术,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创造了人类火星探测新纪录,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中国空间站突破了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第三代柔性太阳能电池阵、霍尔电推进系统、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先进技术,为圆满完成在轨建造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空间站虽然在规模上与国际空间站有差距,但在整体技术水平和空间站功能利用上有一定超越,特别是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货运飞船载荷比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十三五”期间,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8项,获得其他重要奖项300余项。

开放合作 协同创新

航天科技探索实践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与军工集团、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等的协同创新,形成“小核心、大外围”的关键技术攻关体系和创新生态圈,联合成立元器件、部组件的研究攻关和应用验证技术群,群策群力攻克技术瓶颈。
在北斗三号研制过程中,联合150余家单位攻克数十项关键技术;与近20家国内优势单位协作开展部件国产化攻关及应用,与30余家元器件研制单位合作开展国产化替代,建立起宇航级国产化器部件研究攻关体系和产品生产线。目前,“北斗”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已100%国产化,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在长征五号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攻关过程中,航天科技邀请近30位院士进行技术指导,汇集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的70余位专家进行集智攻关,开展了大量仿真分析和地面试验验证,剖析了深层次技术问题,为摸清机理和破解难题奠定了基础。
此外,航天科技建立起全级次供应商管理体系,实现“全领域、全级次、全过程、全要素”覆盖,在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同时,提高了部件和元器件配套能力和效率,构建起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产业链。同时,为集智攻关,持续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航天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科技力量支撑。比如,嫦娥五号探测器共包含655台套零部组件,涉及各级次供应商1007家。其中军工企业199家占比19.8%,非军工国企198家占比19.7%,民营企业314家占比31.1%,中科院和高校45家占比4.5%,合资和外资企业251家占24.9%。除了军工集团、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营和外资企业也在研制攻关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应用为先 转化增效

航天科技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工程化产业化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惠及国计民生。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高强不锈钢、耐热合金钢、钛合金型材等特种原材料,以及五轴联动电火花加工技术、大型铝合金环锻技术、复杂曲母线空间回转体的旋压与精密加工技术等,都已经在石油化工、航空航海、环保医疗等领域实现了推广应用。
探月工程任务研制的机械臂成功转化到机器人等领域,SoC芯片实现了国际出口,环路热管技术已拓展应用于航空惯性部件散热和笔记本电脑显卡散热,漏导航信号处理技术应用于无人装备、自动驾驶等领域。
航天科技利用新型低碳能源、能源提取、低碳脱碳等航天技术,研制开发了氢氧燃料电池、工业炉余热回收再利用、等离子危废处置、烟气超低排放等系统级产品,广泛应用于节能环保、能源开发等领域,为助力中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作出了航天科技贡献。

深化改革 健全机制

航天科技在国资委带领下,全面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构建新时代新型航天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已建成1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级创新中心、8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集团级重点实验室、18个集团级研发中心和40个海外研发中心,与30余所高校联合建立了76个产学研合作平台。
航天科技以数字化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科研生产模式转型,着力构建新一代科研生产数字化协同研制环境,形成了贯穿科研生产全过程的数字航天体系,大幅提高了研制生产与工程实施效率。长征五号首次在运载火箭研制中全面推行先进数字化设计手段,采用了三维协同、设计、仿真、试验和制造,构建了第一个全三维数字火箭。嫦娥五号构建了探测器数字孪生系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对相关数据实时比对,为过程管理与决策提供快速预示。
航天科技加强科技创新激励,定期召开创新大会,不断出台鼓励创新、尊重人才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设立了航天功勋奖、航天创新奖、航天贡献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人员给予表彰奖励。航天科技每年评选“十大技术突破”,通过重奖树立标杆示范,强化榜样引导,提高全员干事创业活力和担当作为动力。

————END————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