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画丨一轮圆月到底寄托了怎样的情思?

发布于 2021-09-21 11:55

这是一个连续多年创造考学奇迹的画室:

连续两年应届生录取清华大学  

清华美院-2021届应届生周义群同学正式录取

清华美院-2020届应届生高元睿同学正式录取

 2021届名校录取榜  985/211共录取40人  

985院校-目前14名学生正式录取

211院校-目前26名学生正式录取

2021届江西省美术联考大获全胜 

美术联考前200名独占27名,占比七分之一

美术联考前500名独占69名,占比七分之一

美术联考前1000名独占139名,占比七分之一

 2021届校考成绩  领跑江西  

清华美院合格证3张/九大美院合格证111张

 2020届江西省提前本科排名  前4名独占3席   

 2021届江西省提前本科排名  前100名独占14席   

录取信息持续更新中……

  遂古之初  

  谁与传道  

——屈原《天问》

早在几千年前

古人就对神秘的宇宙

发出求知若渴的追问

冥冥之中感受到

天的尽头或许就是万物的起始

不可计量的太虚

是孕育一切的母体

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去向何处?

千百年来对人类终极命题的探寻

以玄之又玄的神话传说呈现

神秘的天宫承载着

人类对生命根源的无限遐想

而哲学的命题最终与浪漫诗意

交汇在时间银河的一处角隅

时空维度共同把相思之情

定位在此刻此地

中秋、月亮

如此奇妙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不仅如此,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作为美术生的我们应该最好奇古人如何以画纪念这个美好时刻的吧~那就一起赏花赏月赏名画吧

▲《月曼清游图》册,清,陈枚绘,绢本,设色,共12开,每开纵37厘米,横31.8厘米。此画册落款“臣陈枚恭画”,钤“臣枚”印1方。

  《月曼清游图》   册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上图为8月“琼台玩月”

作者在人物创作的审美取向上有别于唐代张萱、周昉笔下体态丰腴的嫔妃形象,而以明代唐寅、仇英笔下的仕女画为审美标准,追求秀润飘逸的情致。画家以工细流畅的线条和亮丽鲜活的色彩将嫔妃们描绘成身材修长、体态轻盈、“倚风娇无力”之貌。

在技法上,此图所绘人物造型生动准确,笔致工细严谨,源于宋代院体画风。图中的楼台房室建筑则采用西洋焦点透视法绘成,根据图中透视线斜度的变化,可以准确地推求出灭点的具体位置,从而加强了平面画幅的立体、纵深效果,在有限的画面上扩展出无限的空间

▲《瑶台步月图》页,宋,绢本,设色,纵25.6厘米,横26.7厘米。本幅无款印。对开清乾隆皇帝题七言绝句一首。

 《瑶台步月图》   写中秋仕女赏月情景,人物纤秀,风格婉约,景色空濛。此页即界画平台的局部,虽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但深棕色嵌玉栏杆、莲花柱头装饰和台子的斗拱样式交代得准确清楚,与描绘建筑全图的作品恰是一种互补,展现了南宋楼阁小品画活泼的表现形式及丰富的表现手法。

▲此画无作者款印,旧签题标为《五代人浣月图》。

  《五代人浣月图》    若由仕女身著半袖裙襦,及焚香侍女腰间系缚的长柄纨扇来判断,此幅原稿的时代,虽符合十世纪规制,但树石画法,笔致夸张,已呈显宋末元初特质,推测应出自南宋宫廷画师所摹。

此幅画明月皎洁,高挂天际。庭院深处,高植著虬松、梧桐与芭蕉,枝叶苍郁欣茂,地面另有芙蓉、蜀葵、雏菊等花卉,竞吐芳香。奇石上盤踞的蟠螭,正低伏泻水,池中波纹荡漾。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旁立侍女三人,或临案焚香,或捧奁,或荷琴,神情庄严静穆。

女子对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为流行,此作或与古代的拜月风尚攸关。

▲ 月下对酌,大概是古代文人墨客之间最惬意的相处方式了,不过同学们不要模仿哦~

马远传世精品    《月下把杯图》 ,虽只一开册页,然画面“小中见大”,笔墨颇见生动精逸之境。此构图看似平夷,实则“平中生险”,尽显山涧深峻幽险之气。

此图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的天地是那么的明亮。在这美景之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极大的精神欢乐。

▲《梅月嫦娥图》扇页,清,费以耕、张熊绘,金笺,设色,纵17.9厘米,横52.8厘米。

  《梅月嫦娥图》   款署“晋山仁兄大人雅教,甲子秋八月,馀伯费以耕画嫦娥,子祥张熊補梅花。据张熊生卒年推断,“甲子”应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钤“熊”朱文印。

此图为民间脍炙人口的嫦娥奔月主题。画中所绘嫦娥鹅蛋脸,形象古典秀美,体态婀娜,气质娇柔,描绘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美人。所绘墨梅横向出枝,其秀美的花形,成功地烘托出嫦娥清雅脱俗的仙姿佚貌,由此可见费以耕与张熊间默契的笔墨配合,以及共通的审美意趣。

▲清代“指头画派”创始人高其佩于1715年创作的此幅《嫦娥》(《蟾宫折桂图》)描绘了嫦娥手捧蟾蜍、玉兔递交桂枝的天宫景象。

高其佩的     《嫦娥》又名《蟾宫折桂图》  。科举时代,考取功名又被称之为“蟾宫折桂”,蟾宫即月宫,攀折月宫桂花意指登科及第。这个典故出自西晋时的邯诜,当年他被举为贤良,对策为第一名,晋武帝就让他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广寒宫的桂枝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

唐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蟾宫折桂便被用来比喻考中进士。(看来高画家的《嫦娥》是夹带私货了呀)

  《嫦娥执桂图》   中的嫦娥,用清丽圆细的笔触描绘其脸、手和胸。而衣裙、披肩、腰带多以飘举方折之笔出之,这种方圆兼施的笔法,增强了这位少妇轻移莲步的动态美。设色浅淡,年久有褪,益见清雅。

这幅画的作者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吴门四家”之一,“吴中四才子”之一

他诗画双绝,人物画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

▲16-17世纪 明代绘画  绢本设色  尺寸:29.5 x 29.1 cm

绢本设色包括两个概念。绢本,是指画是画在绢上的;设色是与水墨画区分的,因传统国画,很多是只用水墨,用了颜色的就叫“设色”。简单地说,“绢本设色”就是用国画色将画画在绢上。(同学们,知识点!知识点!)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当月漫天街之际

愿溢出的相思皆是甘甜

祝团圆美满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