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懂我在说什么吗?

发布于 2021-09-21 14:52

在展开今天的话题之前,我们先看《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中的一个案例:

主管:山田,X公司最近的业绩如何?

山田:是……X公司最近一季的销售额为220亿日元,营业利益为5亿日元。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为87亿日元。昨天股票的收盘价为每股358日元。

主管:喔,所以呢……

山田:啊!是……好像还有特别损失的部分,再扣除税之后,利益为2亿日元。利息支出大概是1千万日元左右。

主管:所以呢?

山田:啊!还有……该公司利息收入为200万日元。销售成本是……

主管:我是问你“他们的业绩怎么样?好还是不好?”

山田:喔!是……似乎回升了不少。

主管:好啦,有上升就是了,我知道了……

 

山田为了回答主管的问题,拼命地传达信息,可是主管却大发脾气。这种场景熟悉吗?在你的工作中常见吗?

 

这种场景可能在我们身上经常发生,主管问我们问题,我们和山田一样,拼命传达信息,但是主管还是会说:“请回到我的问题”或者“请听懂我的问题”。在主管追问之后,我们最终回答到问题的点上,有时回答不上来,主管甚至可能会警告我们说:“我严重怀疑你能不能胜任你的岗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改正,并且在每次向主管汇报之前,都会提前将内容提纲打好草稿,尽可能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汇报,但还是避免不了“答非所问”,确切的说,我们不懂回答问题背后的逻辑。如果不改正这一点,我们的个人成长可能也会受到限制。

 

今天读到《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我豁然开朗,要想有效弄懂领导提问的意图,避免“答非所问”,离不开应用“逻辑表现力”的基本概念之一-信息。                 

逻辑表现力

基本概念-信息


信息大致可以区分成两大类:描述(what is)规范(whatshould be)。描述性的信息是表示实物的状态,可以进一步分为“记述”信息和“评价”信息。相对地,规范性的信息则是表示实物应有的状态,或者人应该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就如同医院处方。

 

在上面的案例中,主管领导想知道“X公司最近的业绩”与山田提供的信息根本就不是同一类。追根究底,主管要的是“评价”信息,可是山田却不断传达“记述”信息。也就是说,主管期望得到的信息种类与山田提供的完全不同。如果山田能事先理解信息有哪些种类,就可以避免白费功夫、白挨骂。

知道了信息的种类,我们不一定会区分信息的种类。在学习判定信息的种类时,最好排除主管的意图和我们的理解,具体地说,不管主管的意图是什么,我们会做什么样的理解, 都要先放在一边, 我们只处理信息本身传达出的文字含义, 区分该信息究竟属于哪一类。          

                   

辨别信息种类

不等于辨别内容正确性

在一次内部产品沟通会上,主管说:“我们的产品具有XXX功能”,山田可能会立马纠正主管:“主管,我的产品不具备XXX功能”,主管尴尬地说:“我只是举个例子,你这人怎么就这么较真呢”。山田在众多人面前指出主管的错误,主管觉得特别没面子,无形中也得罪了主管。

 

在进一步说明记述信息、 评价信息及规范信息之前,我们要明白信息的“种类”与“内容的正确度”是两回事。上面案例中,山田跳过信息的种类,直接辨别内容的正确性,导致主管下不了台。当然,信息内容正确与否,确实是很重要的课题(此处不展开)。

  

记述信息

先是记述信息, 它描述了事物的情况和现象本身。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什么是记述信息,我举几个例子:

“我们的产品具有XXX功能。”

“设备的重量是500公斤。”

“工厂设备正在运行。”

 

但是,如同前面说的,在判断内容是否正确之前,先分辨信息的种类。假设对方传达的某则信息没有任何证据,仅仅只是传递者单方面的认知,或者内容真的有误,但我们在判断这则信息的种类时,仍然可以将之归类为记述信息。所以,尽管“我们的产品具有XXX功能”这句话有误,但它仍是记述信息。

 

评价信息


跟记述信息相反, 评价信息表现出情况或现象的好坏。例如:

“这个产品的外观真漂亮 。”
 “这个产品很耐用, 所以是好的产品。”
 “C公司为优良企业 。”

 

但有时候“记述”信息让人误以为是“评价”信息,比较以下两句话:“这个产品的耐用度高 ” 是记述信息,因为耐用度“高”这个用语本身,并没有清楚包含好坏的判断;“这个产品很耐用 ”是评价信息,包含了好坏判断。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评价信息会清楚地表现出被评价事物的优劣或好坏。但在非专业的、日常生活的场合里,我们随处可见很多广告语明明没有带入优劣好坏的判断, 却表达出“评价”的意思。

 

例如,“这款汽车的噪音是45分贝”,这是一条记述信息,如果加上“所以是一款性能很好的车”,它才算是评价信息。我们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 把记述信息读取成评价信息;或者反过来,认为自己传递的是评价信息,结果却是记述信息。实际上,记述与评价之间,存在着连接二者的评价条目(例如汽车噪音)与评价标准(例如汽车噪音分贝越低越好) 。

 

接下来, 举例来说, 假使从“这个包是限量生产的100 个当中的一个”的记述信息中,我们读取出评价信息:“这个包很有价值”,这是因为在我们价值观中根植着评价条目“生产数量”, 以及评价标准“总生产数量只有100个, 因此可以认定它的稀有价值”。所以, 如果我们希望接收者能快点做出评价,换句话说, 希望让他自己推论出具有说服力的评价信息, 那么我们只要配合对方价值观中的评价条目和评价标准, 传递出记述信息, 就能够有效地达到目的(让他自己做出好评价)  

规范信息


记述和评价都是用来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对地,规范信息则是用来表示情况或现象“应有的状态”, 以及建议某人“该采取的行动”。例如:

(1) “这个产品应该有蓝牙功能。”

(2) “我们应该及早规划和建设智能智造,以提升未来竞争力。”

(3) “应该买进C公司的股票。”

 

这些都属于规范信息:(1) 表示事物应有的状态,(2) 和(3)则是建议某人应该采取的行动。规范信息经常以“应该怎么样”或者“应该怎么做”的形式来表现。现在,我们可以区分描述信息(包括记述和评价信息)与规范信息了。

 

就像记述信息会被解读成评价信息一样,评价信息有时候也会被当成规范信息。例如, “并购G 公司是个不错的主意”、“最好增加保温这个功能”,就是如此。它们都属于评价信息, 但是很多人经常把它们理解为“你应该并购G公司”、 “应该增加保温这个功能”的意思,当成是促使行动和建议的规范信息。

 

再举一个例子, 有一则信息是“为了应对招工困难,规划和建设智能制造生产线是必要的”, 它告诉我们“智能制造生产线”是必要且重要的,所以属于评价信息,不属于使用“应该”两字的规范信息。

但是, 很多信息接收者会把“为了应对招工困难,规划和建设智能制造生产线是必要的”这个评价信息, 解读成规范信息。原因在于,可能我们不少人把它解读成:如果没有智能制造生产线,那么“本公司应该规划和建设智能制造生产“。为什么评价信息会被当成规范信息呢?

 

前面介绍了接收者之所以会将“记述”信息解读成“评价”信息,是因为解读过程中存在着“评价条目”和“评价标准”。而“评价”信息之所以被解读成“规范”信息,则是因为解读过程中潜藏着行动原理。

接下来, 我们用评价信息“为了应对招工困难,规划和建设智能制造生产线是必要的”, 被解读成规范信息“本公司应该规划和建设智能制造生产线“, 来详加说明:

本公司如果不提早规划和建设智能制造生产线,将会严重依赖人工生产,而招聘生产员工非常困难。换句话说, 处于缺乏智能制造生产线的状态, 是一个大问题。

那么,当问题很严重时,我们会根据什么样的行动原理来处理问题呢,应该没人会把问题摆在一边不予理会,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应该解决问题”。就是基于这个行动原理,大家才会把原本的评价信息链接到规范信息“必须规划和建设智能制造生产线”。完整的思考流程整理如下:

  (1) “××是必要的”

(2) “缺乏xx, 是一个大问题”

(3) “必须解决问题”

(4) 于是, “必须规划和建立××”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由于我们的思考会无意识地跳过(2)和(3)的语言, 因此当我们读取到(1)的信息时,脑海中马上浮现(4) “必须规划和建立××”。事实上, 这其中潜藏着行动原理:(3)“必须解决问题”。 

 

介绍完逻辑表现力的基本概念“信息的种类”之后,回到我们的主题:“你听懂我在说什么吗?”如果我们已经学会如何分辨信息的种类,就可以派上用场,它可以帮我们分析我们为什么听不懂对方的话,听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同时,当别人听不懂我们的话时,我们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向别人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 写在最后 -


Jordan Peterson: “写作能力等于思考能力”,“写作是为了学习如何思考,因为思考让我们在现实中保持竞争力”,“如果你能够思考、表达和写作,你几乎所向无敌”。
借由输出倒逼输入,我初步将学习的“信息的种类”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但唯有坚持写,才会写的越来越好。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