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 | 这些中秋民俗你知道吗?

发布于 2021-09-21 17:10

中秋节快乐

今天就是中秋节啦!
备好的月饼吃了吗?
是不是就等着晚上一家人一起赏月呢?
别急!
难道中秋节就只是赏月、吃月饼吗?

不!是!的!

今天跟大家介绍一下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和那些中秋相关的歇后语...


中秋节民俗

中秋节的风俗活动起源于周代,与我国古代的迎寒、秋祀、拜月等习俗有关。《周礼·春官·龠章》有“中秋夜迎寒”的记载。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而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前者为“春祈”,后者称“秋报”或“秋社”。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一系列仪式和风尚活动。中秋节的另一渊源与我国古代拜月习俗有关。

《周礼·春官·典瑞》:“以朝日”,郑玄注:“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这里的夕月就是秋分晚上帝王要祭月。汉魏以后,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赏月之风,是中秋节产生的温床。中秋节始于唐代。《唐书·太宗纪》“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玄宗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都要赏月。唐宋时代该节日活动内容有祭月、拜月、泛舟赏月、登台观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俗。

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这些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吧~

赏月
赏月是中秋节习俗之一,中秋时节天高气爽,明月高悬,是赏月的极好时机。古代帝王自周代始,便有祭拜月亮的习俗。魏晋已有中秋赏月之举。至宋代赏月之风最盛。据宋代孟元老著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代的中秋夜:“贵家结锦台榭,民间争占酒楼观月”。这天晚上,“弦篁鼎沸,近内庭居民,深夜逢闻笙竽之声,宛如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到了明代,八月十五祭月,在庭院里摆上桌子,上放瓜果、月饼等,烧纸并向月跪拜,然后,边吃祭月物品,边赏月。到了清代,中秋之夜,家家摆上酒宴,庆祝中秋佳节。人们观看今夜的晴雨,推测明年正月十五的阴晴,谚语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赏月的习俗至今仍很流行。
更有意思的是,古人几经选择,最后选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深含“天地人和”的科学哲理的。古代人并不懂得气象科学,但对中秋节日的选定,却显现出古人对气候学已相当重视并有初步认识。一年有十二个月圆之夜,只有八月十五月最圆、最明、最亮,俗云“月到中秋分外明”。这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晚,月球、太阳、地球的位置正好成180度,月球得到太阳照射的光线全部朝向地球的夜半球。所以这一天晚上月球的光面又圆又大,称为“满月”,亮度也大,皎月如同白昼。此时又置夏秋交替的气候过渡时期,大气环流处于调整之中,南方暖湿气流势力减弱,已逐渐退出大陆。而北方冷空气还在孕育过程当中,势力还不够强大,来不及南下影响。副热带高压气候形成,大气比较稳定,云雾稀少,白天吸热增温快,夜间辐射散热大,多是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同时在这种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水汽和杂质较少,大气透明度高,月亮反射到地球上的光线比较集中而且明亮,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也格外清晰明澈。所以,选择八月十五日为赏月的吉日良宵,是十分科学的。因此,中秋赏月久盛不衰。
吃月饼
据传,唐明皇游月宫后每年中秋与杨贵妃赏月时,就一面赏月和欣赏优美动听的歌舞,一面品尝形如秋月的甜饼,这大概就是月饼的起源。苏东坡也有诗描写:“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直到南宋的时候,月饼才开始出现在饮食市场上,不过,当时的月饼只是一种蒸食品,它不但跟现在的月饼不同,而且当时的月饼也只作为一种食品出现,与中秋节还没有多大联系。
月饼真正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是在明朝的时候。当时不仅赏月活动仍盛行不衰,而且祭月习俗盛行,祭月供品除香灯之外,还有团圆月饼。并雕西瓜为莲瓣,摘萝卜叶作娑罗。当时在现在的北京城,市面上已经出现以果作馅的月饼,百姓也在中秋这天制成各色月饼,互相赠送,取其团圆和吉庆祝愿之意。那时的月饼,无论外形,还是大小,都很不统一,名称也很有趣。在山西一些地方,于中秋这天还有全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制成的月饼也很怪异,其中有专供男子食用的月牙月饼,有供女子食用的葫芦月饼,还有专供儿童享用的“兔儿爷”、“孙悟空”、“猪八戒”之类的月饼等等。

在明代,月饼的制作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的月饼,其饼面已经出现了绘有诸如“嫦娥奔月”、“月中蟾兔”、“吴刚伐桂”等精美的图案和装饰。设计精美,花纹灵巧,令人赏心悦目,顿生食欲。
至于现代,月饼的构图更新颖,花色品种更多了。各地习俗不同,月饼又各具风味,按口味分,有甜味、咸味、甜咸味;按馅料分,有素馅和荤馅等;按造型分,有光面和花纹面;按产地分有北京的“京式月饼”、苏州的“苏式月饼”、云南的“滇式月饼”、广州的“广式月饼”、宁波的“宁式月饼”、福建的“五红月饼”等。京式月饼外形精美,口味清甜;苏式月饼入口松酥肥润,油而不腻;广式月饼皮薄、馅大、果料多等。吃月饼的食俗也颇有趣味。云南昆明每逢中秋,每户必做“合家大月饼”,然后一人一块食之;广东人家家都食别有地方风味的广式月饼…… 
饮桂花酒
中秋食物中还有桂花酒,“八月十五桂花香”,人们此时在浓郁的桂花酒中加入蜂蜜,赏月时吃月饼、饮桂花酒,无疑是一种美事。
树中秋
称“竖中秋”。汉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广东广州一带。中秋节的竖灯活动。每年夏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各家用竹篾扎灯,有水果、鸟兽、鱼虫等样式,也有堆砌成字形,并以许多小灯相连,燃烛于内,然后用绳扎于竹竿之上,高竖于房檐或平台等住房高处,满城灯火,如明星闪烁,以贺中秋。
偷月亮菜
一种象征得吉的活动。旧时侗族中秋节习俗。流行于湖南新晃等地。民间相传,月亮仙女于中秋晚下凡,洒甘露于人间,因此人们于是夜共享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每逢中秋夜,妇女们只要把伞遮住自己,可以到任何人家的菜园里摘一些瓜菜,不会被人当成是偷盗。姑娘们一般是到自己心爱的后生家菜园去摘,摘后还要高喊园主名字,说:“我扯了你的瓜菜,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成双生长的豆角,是“偷”的主要对象,如得到并蒂瓜果,则以为喜兆。嫂子们专偷肥瓜、毛豆,象征自己的“毛头(小孩)健壮成长。小伙子也有偷月亮菜的,但采摘的瓜菜只能在野地里煮吃,不能带回家里。
斗香
苏州一带民俗,中秋拜月不设月宫符像,拜月时院中案上设一“斗香”。斗香是以线香作斗形,外粘以彩画,斗内纳香屑于其中。香斗内放一彩印之宫殿,形如三间四柱之牌楼,和印有《三国演义》故事(如“灞桥挑袍”、“三战吕布”等)的三角形彩旗,“僧俗咸买下,焚于月下,谓之烧斗香”。



中秋相关歇后语
中秋又兼闰八月——团圆过了又团圆
夏历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八月之后就叫闰八月。这样一年中就有两次中秋节了。中秋节是团圆节,月圆人也团圆。比喻大家两次团聚在一起。

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了点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距吃年糕的正月春节还早。喻时机尚未成熟。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上节了
比喻机遇很好,十分凑巧。
过了中秋栽早稻——迟了季节
比喻事情做得不合时宜。
你还知道哪些中秋相关的歇后语,
欢迎评论区留言补充哦~

来源:武汉市图书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