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日砺(8):到底会不会?用用才知道---再谈文言文学习(刘子阳、罗富强)
发布于 2021-09-21 17:39
罗富强
郑州市优秀教师、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研员,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疯狂作文》特约编审、专栏撰稿人。
高考语文日砺(8):到底会不会?用用才知道---再谈文言文学习
无意间在百度图库中看见这个图片,颇有感慨,我们的许多高中同学的学习心态,往往这样:自以为“会”了,可是一做题就“错”。我戏言称之为“因为‘会’,所以‘错’”。这里涉及到对学习的认识、心态和自我学习评价标准问题---更可能是,因为缺乏客观科学的自我学习认知,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导致学习心态小歪歪。“以懂为会,以会为对,以对为美(完整、规范、精准)”,较全面地概括了现在部分高中生包括高三同学的学习心态---如果不能及早地拨开笼罩在学习心态之上的这团迷雾,耗时低效,多学而少功,学习效能低下,将会继续无情地折磨着这些同学。
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的评价呢?这里我还以文言文学习为例,给大家提点建议------到底会不会?用用才知道!这里的“用”,不仅仅指刷题,个人认为,文言学习,更有效的“用”,就是“写”,用文言字词句式以及古文化常识,去写一写,字数多少都可以,用准用对是关键---能不能用准用对,那你的文言知识掌握程度,你的文言素养状况,不就一目了然了吗?你说呢!
“用文言”写一写,比较好起步的路径,有以下两条:
一·个人微型传记,文言综合运用。
用文言字词句,参照古代人物传记叙写方式,试试写写“个人微型传记”,哪怕只有几十个字,效果也会棒棒的。用文言写个人微型传记,会涉及到重要文言字词、文言特殊句式、活用、通假等最基础的文言知识,还会涉及到古文化人称常识、古文化年龄称谓常识以及其他古文化常识,深一点说,还涉及古代人物传记的写作思路结构等问题----这些有用的知能,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效果不佳;理解识记,尝试运用,有一定挑战性,能激发刺激感,能激活冲锋欲,最后达到“发现问题,纠正提高”的学习目的。值得一试!
示例:下面是一位刚毕业的高三的“个人微型传记”,并进行了自我发现与改进。看看效果怎么样----
刘氏子阳自传
吾名刘子阳,豫州郑州人。(某岁三月,刘氏一门有女啼嘤。因家父崇孔圣人,又适阳春之际,故名子阳。)
余好音,常临窗抚琴,悦然以自娱。既及笄,入高中,少通明礼作文之道,遂一改怠态,奋起而追之。故余虽愚,然勤行好问,卒榜有题名,少有所获。
余父尝有训焉:“不求子存济世鸿鹄之志,愿固本心,不浮于世。”诚哉斯言, 余谨记之,以是躬身以行,上下求索。
自我评价并改进版:
刘子阳微型自传
刘氏子阳者,郑县耕读之胄也,黔首之辈,生朗性实。平居雅好丝竹,常临窗抚琴,自以莫宜于兹。洎及笄,尤莽有余而忖不足,然素仰文姬才志,遂少明理务学,以义勒行,以礼戢身。卒少有所获,榜有题名。其父尝有训焉:“毋求志高远,而愿心笃然,”诚哉斯言,谨记之,以是躬身求索,冀售己志。
怎么样?文言字词句知识,古文化常识,古人物传记写法,尤其是改进版,文言含金量很高,甚至让人难以相信这是现代高中生所写。能用文言写到这个份上,你说:文言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害怕古代人物传记(高考最常用文言文本类型)读不懂吗?子阳同学艺术专业生,语文原在百分之下,2021高考语文能121分,为其金榜题名加持多多。
二·文言经典篇目,仿写一箭双雕。
新教材老教材,文言文占比大,古代经典作品云集,其中部分还在高考背默范围之列。既然是名篇,有要求背默,那我们为什么不充分挖掘、利用呢?名篇的仿写,其功效又不唯掌握文言知识素养,更能汲取名篇写作之精华,包括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理逻辑,以及思想内涵之营养。文言名篇之仿写,可谓一箭双雕也。
请看,下面是新高一同学在学习《劝学》后,尝试仿写,当然老师提供修改意见,修改之后如下:
劝学之文言学习
文言之学,积不可以已。
酒取之于谷,而醇于谷;金取之于石,而坚于石。故,铁受火则韧,木就剪而材。学者欲阔目长知增才,文言之学诚其之剪斫也。
然文言之学何以功成?非积无以为功,而无记亦无以致积也.
不记字词,则无以阅读;不能阅读,则无以理解;不能理解,则无以知句意;不能句文意,则焉悟文之神?
多识多记,牢记以用,文言学习之道也。学者博学多记,积丰而思深,譬如米多而为炊,水多而为湖,此文言学习之良药也。
学的目的在什么?用!打破常规做法,跨越死记硬背的藩篱,开启自我学习认识和评价的新征程,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当然,因为这样做的学习效能倍增,所以实操起来可能举步维艰,但值!
天天语文每天陪伴你
欢迎收听、收看、转发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