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1日 今日抄书 迂阔下的稳健( 赵冬梅《法度与人心》28)

发布于 2021-09-22 02:05


今天读下篇第二章《主流政治文化的变迁 》,本章有这些内容:
·迂阔下的稳健
·从高效到失效
·儒与法的艰难融合
·礼治与德化的合奏
·兴亡反思下的帝制梦魇

引语介绍本章主要谈帝制时期的政治思想,就是“政治”中的“思想”,特指那些对政治运作产生了直接影响的思想因素。
今天读第一节:迂阔下的稳健。


……  分 界 线 ……

主流政治文化的变迁 

渡过了“观念关”,自外而内,由夷而华,可以来谈谈帝制时期的政治思想了。这里所说的“政治思想”是“政治”中的“思想”,特指那些对政治运作产生了直接影响的思想因素。
传统中国主流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儒家对法家的改造过程儒家的自我改造过程。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被皇权“认证”为政治思想的“正宗”。曾经为帝制贡献了思想模板的法家失去了上台资格,退居幕后,其影响则时隐时现。
·迂阔下的稳健
(读本节有助于读懂儒家典籍,例如《论语》专题阅读,也有助于了解宋朝的儒官

“迂”字的本义是绕远。
在现代汉语当中,“迂”是一个偏贬义的词,比如说“迂腐”“迂阔”“迂远”。
在古代汉语当中,“迂”通常也不是褒义词,但是,一些纯粹的儒者却会被人批评为“迂”,而儒者也常常会以“迂儒”自嘲。
那么,“迂”究竟是来自外界的嫌弃,还是儒家自带的品质?
(讲宋神宗最终选择王安石来主持政局)
王安石并非宋神宗的第一人选,而司马光也曾经是神宗看好的人物之一。当然,神宗很快就看清了司马光,他相信司马光的忠诚和正直,但同时也明白,这不是一个可以帮助他实现理想的人。
神宗对司马光的总体评价就是:“光方直,如迂阔何?”司马光这个人端方正直,只是迂阔,可怎么好啊?
迂阔,迂者远,阔者疏,迂阔就是迂远不切实际的意思。
(讲《论语》里面子路也曾说孔子“迂”。我想起鲁迅也曾说过柔石“迂”。)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爱真理也爱老师的那种,他说孔子“迂”,孔子就很生气地骂了回去,说子路“野”,学养不够。
齐宣王、梁惠王嫌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 ,不肯用他,孟子就只好退回来跟学生们一起写书了。 
那么,孔子、孟子是否“迂”呢?
站在当时君主的角度来看,的确够“迂”的。“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们翘首期盼 的,是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富国强兵、战胜弱敌,你却去跟对方谈什么遥远的“正名”“仁义”“唐、虞、三代之德”,不是“迂”是什么?
然而,绕远就一定是浪费时间、徒劳无益的吗?
(引用司马光在《迂书· 释迂》中以种树为喻,证明“迂”之功效。具体内容略。)
……时间是培育栋梁之 材必须付出的成本,这是自然法则,没有近路可抄。在人事之中,同样也存在着必须绕的远路、通过急功近利无法实现的长远目标。质言之,儒家的“迂”所强调的,是遵循自然法则,谋求问题的根本解决,而不是快速得到结果。
面对同一个问题,法家的办法是不择手段、直奔结果;
道家的做法是由他去,顺其自然;
而儒家的做法是摆正位置,理顺关系,以便让关系在未来的运作中自然产生正面的结果。
(举例,兄弟俩打架)
法家的父母是压制,厉声喝止,不听者打屁股,打服为止;
道家的父母是不干预;
而儒家的父母肯定要先讲道理,“兄友弟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让兄弟俩认识到兄弟关系的本质,从而心甘情愿地成为一对团结友爱的好兄弟。
摆正位置、理顺关系,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正名”;而“正名”的基础是孟子所说的“仁义”。
“名”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上,没有“关系”则无所谓名义。
“名”以“仁义”为法则,规定了“角色”(名义所有者)在“关系”中 的“应然”之态。
儒者的迂阔固执:我知道你想要什么,但不是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而是我认为什么是对的,我就给你什么。
对儒家来讲,是非高于父亲的权威,真理高于皇帝的权威。
子孝于父、臣忠于君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能够批评、纠正父与君的错误。

这种迂阔的儒者,在现实政治当中其实很难存活。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基本上处于一种“在野”状态,没有纠缠到现实政治中去,不承担实际工作,只在思考中构筑理想的政治宏图。帝制的制度框架,包括抽象原则和具体制度,基本上是由法家搭建起来的。
(讲《史记》中记载的一个名叫狄山的博士的故事。略去不摘。)
如果我们把狄山的故事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当中去,就会发现儒者集体所面临的实实在在的尴尬。当儒生们被允许进入现实政治的战场,参与国家管理的时候,他们该拿什么来应对国家所面临的形形色色的现实问题呢?
只有原则是远远不够的。儒生们必须学习,必须转变,必须向下沉潜,向法家学习制度和法律。
历朝历代,皆不乏直道立朝、敢言能谏之士,然鹤立鸡群者,很难推广至一般。儒者与现实结合,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是在宋朝。
进入11 世纪以后,宋朝士大夫集体,一方面,儒学修养日益精进,出现了反思历史,审读经典,以儒家学说为核心重建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积极努 力;另一方面,他们活跃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办事能力 一流,足为国家之栋梁。
(具体举例略)
一流的办事能力,日益精进的儒学修养,给了宋朝儒者足够的底气。他们上承孔孟,以个人对儒家经典的修习直接体认真理,明辨是非,然后投身现实政治,以“大忠”之义侍奉君主,把华夏政治文化的水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人敢对皇帝说:“天下之法,当与 天下共之。有司守之以死,虽天子不得而私也,而后天下之大公立。”这样理直气壮地要求最高统治者尊重制度原则,纵观帝制中国, 舍宋朝外,哪朝还有?
(后面还讲了一件宋神宗调动司马光而被吕公著抗议的故事。我时间不够了,不摘了哈。)
朋友们中秋快乐,佳节安康!


好,今天就到这里。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