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减”后,普通教师应该怎样做?
发布于 2021-09-23 19:00
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里的老师,面对“双减” 政策契机,如何能借力“双减”倒逼自已专业水平和提升育人质量,不妨在“减”与“加”之间用好以下五个“秘钥”落实“双减”。
01
减少“懒惰”:
加强学习,增加育人亮度
“双减”背景之下,对于学校老师的专业要求会更高。因此,需要老师保持“终身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状态。
教师面对一届又一届新学生、新家长,他们是变化的、复杂性的、有鲜明个性的群体。如果老师不与时俱进、不努力学习、不精进专业,一定会被时代、学生、家长淘汰。
教师职业,需要老师时常更新思维、迭代知识、打破舒适区、重构自已的教育系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教育人要有自已的笃定,给予学生成长确定的、一生受益的教育。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大先生”,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就从减少“懒惰”到勤奋学习开始,增加教师育人的专业魅力和亮度。
02
减少“随意”:
落实课堂,增加育人信度
“双减”之前,老师们在备课时思考如何把40分钟讲出层次、讲出效果,更多放在“讲”,大多数老师把精力放在如何把知识讲透、流程更顺畅、学生生成更出彩上面。而对于“练”与“习”有“随意”之心。因为想到可以布置家庭作业、有午间、有课后服务、甚至“占用”非语数外学科的不妥做法。
“双减”则是所有老师聚焦如何落实课堂质量的一次成长契机,预示着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评价机制、课堂管理都是要去研究的内容。
要体现以人为本,提高课堂质量,老师就要从熟悉教材体系、知识结构、年段目标入手,对所教学科横向、纵向知识网如数家珍,减少“随意”。要根据年段特点设计课堂、创造课堂、创生课堂,才能把“学”和“习”,“讲”和“练”,“学知识”和“育人”完美融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03
减少“依赖”:
优化作业,增加育人温度
“双减”以前,部分学校特别重视作业设计,有深度地研究作业设计,有的学校还形成学校的作业成果,一届一届传承优化升级。
但是,在我国教育一线,依然有很多老师“依赖”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这样订教辅资料,或许表面上“方便”了老师和学生,甚至家长。但实际上是“禁锢”了老师专业成长和延展空间。
曾经,有同事给我抱怨,这些资料出题质量又不高,但教导处每次都检查,又要求全部做,如果没有做就算是作业未落实。我当时就一直不理解,也很反对,也很困惑:
老师为什么要成为这些教辅资料的“奴隶”呢?老师为什么不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实际选做呢?为什么不引领全校老师通过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一起来设计作业呢?
所以,我坚决不做市面辅导资料的“奴隶”。从教三年级开始,就带着班级孩子开发班级的分层作业《每课一练》(这个《每课一练》不是市面上的资料,而是我班学生自主设计、个性订制的),把班级学生按过程性表现、学习表现、家长需求、学生爱好、班级建设目标、班科整合等作为参考将学生分为A、B、C层。
每一层学生作业内容不同、作业量不同,作业有共性,更强调作业的个性、实践性、探究性、趣味性、创新性。所以班上的孩子不仅基础牢固,教学质量也有明显的优势和后劲。
我的分层作业,最“狠”的是:要求同学们作业要计时,用时越短,作业质量越高,尤其是在校内就完成作业的则可以获得我奖励一个“效率之星”的章 ,存够5个“效率之星”的章可以兑换一张“免作业券”。我执教班级的时候,孩子们从没有因为作业而痛苦过,也不会出现不交作业等现象。
作业设计,是学校可做的一篇大文章,这篇大文章是要写在学生学习的真实生活当中。应统整年级力量、班级力量,导入校本或周边资源,研发基础性、拓展性、实践性、研究性、创新性的作业。让作业和生活产生链接,学以致用。要教师减少“依赖”,优化作业设计,增加育人的温度、创新度、特色度。
04
减少“畏惧”:
开发课程,增加育人厚度
“双减”其核心就是要让教育回到常识,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减”的目的是要提质,而作为学校一线老师,要提高育人质量,就要有课程意识,减少“畏惧”,努力开发建设课程,拓宽学生的成长跑道,增加育人厚度。
挖掘国家课程育人因子,结合学校育人理念、育人目标、年段目标、班级目标,开发有意思的年级课程、班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形成“组合套餐”促进五育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让课程成为老师、班级、年级、学校的品牌。
比如六年级开发毕业课程,就在年级组长带领下,从国家课程中寻找与“毕业”能产生链接的因子,结合年段育人目标、学校周边资源、充分发挥老师的特长、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家长积极性,开发出六年级丰富多元的毕业课程。既创生地完成国家课程的教育教学,又结合本土资源设计与众不同的六年级成长课程,用课程奏出毕业年级孩子成长的动人之歌。
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科、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什么素养和特质的学生。可以是纵向的开发,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发,可以是横向的,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开发。通过这些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提高学生成长质量,落实“双减”。
05
减少“等待”:
探索评价,增加育人高度
“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硬骨头”,作为一线老师,要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相关文件,结合学校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动探索、完善育人评价体系,增加育人高度。
一线老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年段特点,和教研组内老师或年级组老师共同商讨研发、或完善学校学生评价体系,从评价依据、评价原则、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管理、评价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思考。
因为“双减”的实施,必将带来对学生评价的变革,而学生的评价体系,既有学校顶层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更需要一线老师自下而上的完善、优化,方可形成学校科学、可行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
有了评价的导航,则“双减”落地才有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老师只有在研究的状态,才能有专业的精进。聚焦“双减”,研究评价体系,一线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以及对教育的认识则会有质的飞跃。
“双减”,减的是负担,增加的是老师对自身的专业本领。
“双减”,减的是焦虑,增加的是老师对家长的专业引领。
“双减”,减的是内卷,增加的是老师对职业的专业认知。
来自:人民教育
作者:陈琼,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
END
联系电话:
0315-8727800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