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从主观和客观维度论证
发布于 2021-09-24 11: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兼具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构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动态达致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提供了基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虽然从广度、深度讲,马克思主义只是对世界的一些部分或片段,以及对特定事物或现象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但它提供了真理必须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醒目标识。而勇于自我革命正是对标马克思主义主观基准,积极改造主观世界的雷霆之举,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迸发强大生命力的奥秘所在。
马克思主义作为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主观正确反映。遵循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孕育、产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既是不断变革主体人的主观认识的过程,也是持续激发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从主观认识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这个主观认识的变革,在辩证唯物主义主观与客观对立统一关系下,通过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和反作用于客观,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伟大觉醒、凝聚革命力量、催生中国共产党、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客观事物发展,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从主观能动性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思想力量支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一系列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极大激发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穷尽实现主观目的和需要的一切思想力量,成为照亮中国共产党人心理世界的一盏明灯,汇聚亿万中国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也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根本标尺。
从客观维度看,马克思主义聚焦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坚持真理内容、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内核设定了客观基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准确把握所处时代和阶段,明确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确保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观世界,更好符合世情党情国情民情的客观实际,是我们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路径依归。
遵循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从认识过程看,马克思主义历经客观世界的不断批判、对照、检验,上升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党的灵魂旗帜。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战胜资政新篇、维新变法、三民主义等各种救国方案,就在于它是始终从具体实践出发,以变革客体对象为目的,能动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准确把握客体对象本性,达到由“客观本是”到“客观应是”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只是经典作家书斋里的文稿,而是洞悉客观世界动态规律、掌握客观物质实践真理的行动指南,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化学反应的伟大实践中,促进了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体飞跃。
从正确反映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客观世界,用鲜活丰富的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结果。纵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次历史性飞跃,其中虽然会有曲折回环,但只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客观规律正确映照中国实际,正确指导中国人民,总能凝聚强大正能量,扭转波云诡谲、险象环生的迷茫局面,总能产生一锤定音的正确结论,不断开辟中国乃至世界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见微知萌者强,笃定乾坤者胜。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断推进主观认识客观化,实现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紧密衔接、互相转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地走在新时代最前列。(中国国门时报2021年9月24日4版)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