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高铁穿楼"TOD综合体火爆的真相...
发布于 2021-09-24 13:25
重庆“三峡广场”与“高铁TOD”案例分析
01 三峡广场
重庆三峡广场,位于沙坪坝区,始建于1997年,是集“商贸、文化、景观、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城市广场。
三峡广场,分为“三峡景观园,名人雕塑园、绿色艺术园、商业文化街”四个部分,总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其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三峡广场的兴建,倾注了重庆人对三峡的无比热爱,对三峡工程的深厚情感。
镌刻在碑上的“三峡广场”四个金色大字,由李鹏(原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题写。
三峡景观园,是广场的核心部分,浓缩了三峡大坝的雄伟景象,展现了三峡库区的优美风光。
名人雕塑园,曾经在重庆沙坪坝生活过的郭沫若、巴金、丰子恺、冰心等15位文化名人雕塑坐落在绿草丛中。
绿色艺术园,很多人把“三峡广场”称为“城市森林”,“城市公园”,就是因为它绿地面积广,达3万多平方米,有500多种植物。那些在绿树丛中锻炼的老人和玩耍的孩子们,尽情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三峡广场,倾注了重庆人对长江三峡的深厚情感……(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文化街,是“三峡广场”的“商业步行街”,被中宣部、国内贸易部等6部委命名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又是重庆“长江三峡文明长廊”建设示范点。
步行街商场、店铺林立,包括:重庆百货、王府井百货,印象汇购物中心、新纪元购物广场、新世纪百货,家乐福超市、永辉超市,苏宁电器、商社电器、赛博数码广场等汇聚其中。
步行街日均客流量高达30万人次,已经发展成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著名的商业中心。
商业步行街,已成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著名的商业中心……(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属于作者)
02 交通枢纽
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原为“沙坪坝火车站”,是运行普通客车的“老火车站”,始建于1979年,车站紧邻“三峡广场”。
2012年,“沙坪坝火车站”开始升级改造,打造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
综合交通枢纽,集高铁、城市轨道交通、长途客车、城市公交汽车、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
其中,地下建筑7层:负1层为公交汽车站,负2层为出租车站和高铁站台,负3层为人行通道,负4层为高铁换乘厅,负5层为出站通道,负6层为轨道交通站厅,负7层为轨道交通9号线站台。多个楼层设地下停车库。
轨道交通“1号线、9号线、环线”等多种交通工具与高铁线“零距离换乘”。
“龙湖光年”TOD综合体,是“国内首例高铁站上盖的城市综合体开发案例”。
“龙湖光年”TOD综合体,是“国内首例高铁站上盖项目”……(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属于作者)
03 重要启示
重庆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的火爆,通常会被认为:因为“高铁TOD”的开发,带来了商业中心的繁荣……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看看真相:
① 时间轴
三峡广场作为“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其发展的“时间轴”与影响力如下:
● “老火车站”(沙坪坝火车站),始建于1979年;影响力:只是普通火车站。
● 商业步行街,始建于1994年;影响力:城区级商业中心。
● 三峡广场,始建于1997年;影响力:作为“三峡文化-城市广场”随着“三峡工程”蜚声海内外……
● 交通枢纽,始建于2012年,在“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已经非常繁荣的情况下,“老火车站”开始升级改造“综合交通枢纽”……影响力:因为“文化中心”“商业中心”的繁荣,以及现如今“高铁穿楼”和“国内首例高铁站上盖的TOD综合体开发案例”而闻名全国。
② 运营逻辑
三峡广场作为“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这其中的运营逻辑是:
先有“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成功,才成就了“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而不是“综合交通枢纽”的开发,带来了“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的繁荣!
虽说“老火车站”建设在先,但是很显然,“三峡广场”作为“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的繁荣,并不是“老火车站”连接的其他省市的居民带来的,而主要是沙坪坝区110余万居民、林立的高等院校、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重庆市3000多万人口的庞大市场潜力带来的。
因此,千万不能得出结论说:重庆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的开发建设,带动了“三峡广场”和“商业步行街”成为著名的“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因为,这会产生相当大的误导,抑或造成模仿者(相关城市和开发商)在“城市规划”和“商业地产开发”上的失败!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应该看到:“商业中心”的繁荣,能够推动“交通枢纽”的发展;但是“交通枢纽”的开发,未必一定能带来“商业中心”或“商业项目”的繁荣。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