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乡建(第一辑)|田野创作:公共艺术浸润西南腹地的思考、方法与实践
发布于 2021-09-24 22:18
田野创作:公共艺术浸润西南腹地的思考、方法与实践
曾令香
“艺术乡建”已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这是个很好的现象。一方面说明我国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把目光焦点开始投放到中国的大格局、全域思考的纬度,放到了大历史视野下城乡统筹整体关系中,放到了中国民族性的内涵探索中,并实现资本能量向乡村的流动,这是一件符合我国当下国情和时代发展的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当代艺术创作走过了几十年的白盒子模式与资本泡沫影响之后正在经历一种转向 :走向真实的社会现场的新尝试。
但当我们把今天的艺术乡建放到全球化语境中来探讨时,会发现它一直追随着两条重要线索 :一条是乡建运动线索,另一条是当代艺术发展线索。其中,乡建运动线索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由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威廉 · 莫里斯的“美术家与工匠结合”的主张拉开序幕。接踵而至的“费边社会主义”,达汀顿、包豪斯与黑山学院建立,泰戈尔的“寂静之地”和乡村建设,柳宗悦与日本民艺运动 ( 日本农协机制 ) 等。而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则从晚清和民国初年米氏父子翟诚村实验开始就拉开了序幕,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黄炎培、江恒源、高践四、陶行知等一代代先贤的努力,为今日中国的乡村建设铺就了较丰富的图底。温铁军、贺雪峰等一批批当今学者的研究与实践续接着这条重要的线索。
而当代艺术发展这条线索是从艺术自律的边界开始,逐步生长到社会介入性艺术。20 世纪 60 年代情境主义国际的“反艺术”运动讲求“弥合艺术与社会边界”;70 年代博伊斯提出“社会雕塑”;90 年代美国艺术家苏姗妮 · 莱希提出“新派公共艺术”,主张“深入社区与居民合作”;格兰特·凯斯特提出“对话美学”概念并倡导“对话”的社会效力及意义 ;布里欧的《关系美学》提倡通过艺术“修复社会纽带、连接人际交往”;克莱尔 · 比索的“社会介入”理论是关于艺术介入社会问题的讨论。
中国的艺术乡建和当代艺术创作似乎在有意叠合这两条线索,开始走向乡村,走进各种社区,走到社会现场。
然而,在中国近十年的艺术介入社会的热闹现象中,有将社会现场(尤其是乡村)当作资本伦理下的他者、新的市场,利用或绑架艺术为资本寻租,从而实现房地产泡沫后的资本避难,寻找新利益增长点的 ;有以艺术作秀,制造噱头达成商业目的,又简单粗暴地将乡村“城市化”的 ;有让艺术成为实现知识分子“香格里拉想象”的借口,用艺术等综合手段让乡村成为实现知识分子构建“理想国”之试验田的 ;有让社会现场(乡村)成为第二块画布,成为艺术家彰显个性的新载体的……诸多现象中还很容易出现部分艺术家作为知识生产者在遭遇现场时,在资本的驱动下丧失自身和乡村现场的主体性和本体性 ;还有些人以精英分子的思维逻辑,去制造种种无视乡村自身问题和乡村价值的暴力行为。
因此,艺术面对现场的姿态和方式成为重要问题。每一个现场都是地缘、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紧密结合的现场,是具有综合性和结构性的场所。现场同时也是生长性的生命体,是在时空梯度中沉淀、生长并具有差异化和有本体诉求的场域。例如,乡村现场是由一系列的制度 ( 土地、物权、户籍身份、国民福利待遇等 )、自然环境、生产手段、国民素质、业态、收入差别、礼俗与伦理等因素综合架构而成、具有自身逻辑的场所。现场中每一个因素都像一种能量,相互纠缠博弈进而形成某种相对稳定的综合效能。艺术介入现场如果无视这些能量,难免会陷入强势姿态。如若以谦虚的认知姿态,即以“无知者”的姿态,去调查—学习—研究—转换这些能量因素,并找到问题和影响问题的主要效能。结合艺术家的真实体验,建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现场的联系,进一步去获取现场独特资源、针对独特的问题等,就会有力保障当代艺术创作的独创性,确保当代艺术创作观念的力度、现实情感的饱满度以及语言的准确度和创新度,规避无病呻吟的现象和艺术形式的趋同化。若在现场面前以无知者的姿态,规避为艺术而艺术,打破艺术孤岛现象,联合社会学、人类学、三农学者等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力量,去分析解读现场,会更整体、更准确地判断现场并更全面地服务于现场。以无知者的姿态介入现场,强调艺术本体的有效性和有限性,强调艺术的社会性服务功能,强调当代艺术创作的在地性、公共性、互动性和独创性。
二、西南腹地:西南田野创作社与“游牧”
巴蜀地带作为一个地缘共同体,属盆地结构,其西接世界屋脊,群山环绕,水土丰茂。由于其地缘特性,巴蜀之地成为中国之西南腹地。自古以来,也因为其群山屏障带来的相对封闭性和相对地缘独立性,保留了较好的农耕原住居民、原乡文明和大量的乡村现场。又因受二战时陪都与新中国成立后“三线建设”等重大事件影响,再加上长江的便利,西南腹地又有效地叠合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实现了完整的乡土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超链接,并留存了大量工业文明的痕迹。因此,当下西南腹地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肌理和多样的社群结构。
出于公共艺术专业教育改革探索与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现场实现“产学研融合”理念的需要,2014 年以四川美院师生为主的西南田野创作社成立。该创作社多年来针对腹地现场进行田野调查,以社会介入式艺术态度进行了大量的在地创作。西南田野创作社一直选取被公认为人类学、考古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重在强调对社会现场“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突破当下虚拟世界营造的“二手经验世界”的限制,来建立真实的解读现实之最佳渠道,构建起一个理性认知模型,形成一个批判性的起点和理解框架,在较全面地了解现场的文化、社群、人、空间、材料与现实问题等情况后,获取在地创作的重要基础和契机。田野创作倾向于一种立足于现场的、轻松的创作方式,但又规避简单的大地艺术样式的再现或堆砌,并试图以一种对话或关系美学的诉求来亲切地面对现场,无论从观念的产生、场所的选择、材料的运用到作品的形式等,都力求根植于现场、生长于现场,从而作用于现场。
多年来,西南田野创作社未接受任何委托、不刻意寻求商业资助,以“游牧”的方式,活跃在西南腹地的九龙半岛工业遗址空间、中山古镇、丽江束河古镇及许多乡村,连续开展了各种国际工坊和系列田野创作。田野创作社介入西南腹地,不仅是以物化的艺术形态对物理空间的改变,还以事件化的艺术形态展开与人、与社群的对话,向社会提问。“游牧”是一种对艺术介入社会时资本权力过重现象的逃离和回避,是一种寻求地方差异化资源和全面认知腹地特色的方法与路径,更是一种轻快而绿色的当代艺术创作和美学生产方式。
三、浸润:公共艺术的思考、方法与实践
西南田野创作社带着公共艺术专业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与腹地现场的相遇中,常以“无知者”的姿态尊重场所,不追求建设高大上的永久性作品,不求刻意改变环境和他人,但求以行动为地方、为原住居民呈现不一样的关于文化、历史、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尝试让学生、艺术家自身获取一种全新的眼光观看真实的社会现场,看到传统与当下文化的价值,并由此产生自身与社会现场实在的关联,产生去解决社会问题的切身责任感。
基于这些不是目的的目的,西南田野创作社走进西南腹地现场时,一般会以这样的步骤展开创作 :第一步听空间 ;第二步听人 ;第三步田野观察与社会调查 ;第四步在地创作。“听空间”阶段着眼于对西南腹地现场物理空间的观察与分析,从尺度、材质、结构、交通动线等基本要素出发,运用系统性方法进行空间考察与感知训练。一般情况下,为了方便进入状态,社员们会先开展“一根线”或“一个圆”练习,即运用当地唾手可得的材料在自己感兴趣的空间里做一根线或一个圆。经过这个练习,大家会迅速放下包袱,融入当地场所空间中去。这种训练,我们开玩笑地称之为“空手套白狼”或“空间魔术”,强调通过感官体验和动手建立艺术家对地方景观、地理环境、素材等直观的了解,强调以最便捷和轻巧的方式搭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得出关于场所在地性的直观范式和关键词,从而形成在地创作研究的基点和视角,消除二手经验的干扰。
田野创作社的在地创作会运用关系美学理念,强调通过合作机制,建构作品与场所的对话关系。规避创作停留在简单的大地艺术造型和环境装饰美化上,注重将创作融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联中,进行跨界融合与多元互动的美学生产尝试。多年来,西南田野创作社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现场艺术策略和方法。田野创作社的西南腹地在地创作通常从原生策划、内容制造和空间激活三大类型展开,有以下十项主题 :
一、共同体塑造。通过策划共同体故事会、朗诵会、早餐会、研讨会、工作坊、社区农场、排演社区戏剧等,来强化社群共同目标,凝聚共识和价值,提高社群对公共事务的热情,并因共同体价值而促进社群有效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改造能力。
二、记忆保存。通过重组记忆来重塑平等意识、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通过艺术化的博物馆、故事馆、时光记忆馆,以及家族相册、家谱、新地方志、档案馆、口述史或成立社区记忆中心等形式,为地方共同记忆的凝聚和保存服务。
三、创造力训练。通过艺术驱动民艺与非遗活化、新器物美学、DIY 等方式,来有效联动西南腹地社群公众的参与,激发腹地社群的创造力,塑造腹地智慧。
四、特色营造。经过考察,发掘地方特色,以艺术的方式,调动社群一起来发明节日、新民俗、新菜肴或社区名菜、地方器物等。这类活动策划的价值不仅在于产生文创效益,而且会有趣地促进西南腹地社群人际亲密与互助关系。
五、民主机制推进。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对话与沟通,推进社会民主,促进社会关系的平等化,促进社群公民自愿交往与平等互动,建立起论辩的理性、批判的能力并提升人文质量,提升公众对私利的超越能力,改进对公共利益的认知。
六、宽容力促进。通过艺术创作与互动交流,提高社群对创新创造的包容能力、对陌生事物的学习能力,引导对陌生人的友善和尊重等。
七、生活品质提升。运用艺术,彰显审美化的生活文化、在生活的各个领域营造友善、亲密环境,让劳动的价值感得以提升,对环境进行针对性提升改造等。
八、业态活化。让艺术触及地方业态,运用艺术创造力带动地方业态的创造性激活。
十、价值观重塑。通过系列的活动和创作,让地方原住居民对家乡有正确的认知,树立地方文化价值和自信意识,获取尊严感。
以上这些策略在具体的西南腹地现场实践运用中,会针对现场在地性诉求和问题的特殊性,交叉灵活地转化为各种形式和手段的创作。以下将挑选几个案例来阐述田野创作社实践的理念、方法与路径 :
图 2 流动美术馆
《流动美术馆——老物件儿》(图 2)作品发生在重庆中山古镇,创作者调查了整个古镇大街小巷里各家庭的老物件,用他们的方式让物件成为展品,让老物件所在的家庭房间成为美术馆,并手写邀请函,张贴海报,引得所有的游人和当地的居民来挨户寻找、参观……他们巧妙地运用了“流动美术馆”这个概念及形式,促成人们重置一个古镇的感性经验,并形成关于古镇场所特性的开放式、参与式揭示。作者在美术馆志愿者的身份扮演过程中,完成了他们对现今快餐式旅游的一种轻松的批判。同样,社员们在同一场所运用地方记忆保存的方法,作出比较喜庆的作品《缘》——她们讨来红绸布将当地最古老的石桥捆扎起来,在桥面上巧妙地做成了许多漂亮的绣球结 ( 婚俗里常用 )。这种包裹艺术的恰当形式充满仪式感,凸显了当地每年七月初七 99 对新人走过该古石桥的风俗文化记忆。
图 3 一粮架的繁华商品
《一粮架的繁华商品》(图 3)是西南田野创作社社员在云南束河古镇的创作。她们运用了纳西族农耕文化的图腾标志之青稞粮架,像丰收季节晾晒粮食一样密密麻麻地“晒”满了从古镇各个角落收捡来的各种便捷消费品、垃圾瓶等。这些现代工业食品垃圾在丽江纯净的天空背景下色彩鲜艳夺目,很是热闹。这件作品甚至成了当地人和游客络绎参观的风景。该作品以一种景观化的方式完成一次对纳西族传统农耕文化的追溯和想象。运用这样微观批判的社会介入方式进行的创作还有《东巴家园》等作品——西南田野创作社社员们与络绎不绝、自愿参与的纳西族原住居民、游客、客栈老板等,一起在荒废的空地上,用垃圾场里拾来的纳西族原住居民的老房子构件搭建了共 30 米长、15 米宽的两个巨大的东巴文字 ( 纳西族语言 )“家园”。这种游戏般的活动,似乎就是在建筑一个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内与外如何诗意共存的思考或梦想。
《工业心脏》发生在 2017 年元旦前后,在重庆九龙坡区一个荒弃的冷冻厂里,田野创作社通过艺术与科技、声光电与工业旧机器场景的巧妙结合,打造了一场可呼吸、有生命、沉浸式的与乌托邦式的工业文化实境体验艺术秀。作品开放性地融入了观众的在场参与,以一种象征性和波普式的方式,在呈现工业历史记忆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工业遗址空间转型和更新话题以及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此后,这个闲置多年的场所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在该地已顺利转变为喜马拉雅书店及文创园。
作品《造火车》在重庆市九龙半岛黄桷坪铁路社区三角道处展开。艺术家们撷取了“公元 1952 年 6 月 13 日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在这完成”的历史事件,面对逐见萧条的社区现状,策划了一场特殊的“造火车”艺术节,来庆祝这条铁路 66 岁生日。艺术节有“互动在地艺术”“铁路剧场”“铁路故事分享会”等丰富内容。该艺术节举办后引起了线上线下数万“火”粉的共同参与,让地方铁路社群记忆成为九龙半岛的一张文化名片,也让该现场也迅速转变成旅游打卡热点。
作品《城市彩蛋》以游戏的方式,结合手机 APP,给街区发明了一条有趣的旅游“寻宝”线路,让游客得以探秘式地参与到街区特色文化的解读中去。
四、结论:现场价值、美学生产与意义建构
西南田野创作社在腹地现场开展的一系列田野创作公共艺术实践,是一种当代美学生产方式的尝试 ;秉持“无知者姿态”去面对腹地城乡现场,是一种对现场主体性价值的尊重和对艺术本体的客观认知 ;是在社会介入理念、对话美学与关系美学的话语建构中,注重对现场价值尤其是乡村价值的彰显 ;是对地方多样性文化的价值呵护 ;是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原创性和丰富性贡献中国在地性的审美经验。西南田野创作社多年的“游牧”,探索艺术以跨界融合的方式与多元的手段,浸润在西南腹地厚土上,在资本化、现代化的城乡现场,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中,寻求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原乡意义建构之路。中国当下的城乡建设,除了经济和科技带来巨变力量之外,在城乡统筹的整体思考视角下,在全球化语境中, 在中国民间精神与传统文化基点上以“超艺术”方式探索世界之意义建构,兴许是更重要的事。
下期预告:
《在场——湖南常德沅水右岸棚改区公共艺术创作实录》
胡泉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责任编辑:舒玉婷
用公共艺术促动社会美育
以社会美育助力美好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