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怎样才能办成“好事”?
发布于 2021-09-25 01:01
怀好心、做好人、行好事乃是世间普世价值之所倡导、道德伦理之所务求、为人处世之所遵循。
但由于人性的复杂而导致的世事多变,在许多时候,你的“好”却未必能如你的初衷那样让人所理解、为人所称道、被人所接受。
因此,能否把“好事办好”将取决于由如下五个关键环节有机打造并形成的“好合”链条的运转状况以及这种状况能否实现逐次递进且持续升华的动态良性循环:
其一、双方都是“好”人,并且相互都认定对方也是“好”人;
其二、双方对什么是“好”建有共识,并且双方中的任意一方清楚对方需要什么样的“好”;
其三、双方都有相互“示”好和续“好”的愿望,并且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愿意给予对方所希望的“好”;
其四、受益方有获得给予方所拥有的“好”的需求,并且给予方能找到适当示“好”的方式。
其五、受益方经常拥有在适当时候、用适当事物、以适当形式回馈给予方的愿望与动力,并且给予方也乐于适当地接受这种回馈。
但是,在现实而具体的人际间交叉互动心理和行为及其过程中,受诸多因素或条件的制约与影响,这五个方面所有机集成的理想状况往往是很难出现和见到的,而大量出现并存在着的则经常是许多要素不全面、环节不完整、过程不顺畅、效果不如意的状况。
即便如此,只要双方间或多方间有“互好”的愿望以及将这种“互好”的愿望保持下去的动力,也并不影响双方间或多方间以这一状况为基础和基准而有意识地、有建设性地、有协同性地相互期许之与追求之、丰富之与完善之、达成之与延续之。
若能如此这般,或可对“好心”办成“好事”能起到相应的助益作用。
只要有人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会存在,而有差异存在就会有矛盾或冲突存在。
差异往往是由人类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对各自间的或相互间的利害得失的获取及分配的看法或做法的不同而引发的。
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交叉互动的方式方法与技能技巧,实际上就是如何看待与对待相互之间差异的方式方法与技能技巧。
我们每天的所思所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无不是在处理着这些差异,以便能够在此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和理解他人,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有效和更为恰当地或培养与构建关系、或运用与发展关系、或优化与完善关系、或更新与提升关系。
你的所思所为是否正确,你对别人的所思所为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直接关系到你能否恰当而有效地处理这些差异并将这些差异朝着正向性的、互利性的、协同性的以及建设性的、共生性的、成长性的方向努力与加强、转化与维系、更新与延续。
在处理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这些差异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所思所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便可得到别人的理解、赞同乃至响应、合作;而如果不正确的话,那么则会使自身的所思所为被打折、被修正乃至被否定、被阻止;同时,我们对别人的所思所为作出的相应反应亦是如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