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草种质资源技术协作组在山东烟台成立
发布于 2021-09-25 08:34
如何完善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解决草种质资源“卡脖子”等问题,打造中国硬核草种业“芯片”,让草种质资源助力美丽中国建设?9月24日,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同意,全国草种质资源技术管理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家庭”——全国草种质资源技术协作组在山东烟台揭牌成立,全国科研院所、高校和林草种苗管理部门及草种质资源保存单位的草种业管理和草种业研究方面的专家100多人在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成立大会。
在全国草种质资源技术协作组成立大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场种苗司副司长杨连清介绍说:“草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草地畜牧业生产及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筛选及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提供了基本材料和基因库,其保护和利用对缓解饲料资源短缺、确保粮食及畜产品稳定供给、促进草地畜牧业稳步发展、加速农业结构调整、满足生态环境治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我国草类植物种质资源丰富,但由于草地、森林的过度人为干扰和不合理利用,造成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草类植物多样性下降,草地退化、沙化及盐碱化程度日益加剧,大量具有饲用和生态价值的种质资源日渐濒危甚至消失。随着我国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需求,牧草及生态草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改革中的地位显得愈发关键。因此,亟需加强对我国草类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保存和筛选利用的研究,加强相互间的协作,聚力攻关,完善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评价体系,解决草种质资源进口依赖性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卡脖子’问题,实现生态生产力,增强我国草种业综合竞争力。”
我国对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在国家科技攻关和省部级相关课题的支持下,有关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先后合作开展了草类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育工作。
目前,已经建立了以全国畜牧总站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心库为核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期库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期库2个备份库为纽带,在全国11个省区不同生态区域建设17个资源圃和1个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的全面立体保存利用体系。除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心外,也有部分其他国家级或地方性科研机构开展了相关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
此外,近年来部分科研单位、企业也结合工作需要,建立了自己的草种质资源保存库,为建设国家草种质资源平台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鲁东大学滨海草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针对我国滨海盐碱地植物生态修复的世界性难题,瞄准滨海盐碱地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前沿,致力于滨海草种质资源与分子育种的创新与应用研究,已建成“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烟台)”“烟台市滨海草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等已成为集研发和示范于一体的科研平台。
其团队收集了涵盖全球的草坪草、牧草、生态草等野生种质资源3250余份,培育的鲁滨1号沟叶结缕草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鲁滨2号杂交狗牙根、鲁滨3号海雀稗通过国家草品种委员会初审进入公示期,多个草品种在全国多个地市的滨海盐碱地展开了大面积原土和规模化种植,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草种质资源是现代草种业发展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鉴于我国草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工作的区域性、分散性、间断性,其所造成的种质资源库材料重复、种质资源深度挖掘与利用不够、种质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加强协作,聚力攻关,势在必行。”全国草种质资源技术协作组组长、海归草学博士、鲁东大学滨海草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付金民教授这样阐述建立协作组的必要性,“协助业务主管部门完善草种质资源相关的规程、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为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全面统筹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应保尽保,建立草种质资源保护与鉴定评价体系和共享机制;搭建专业化、智能化草种质资源挖掘和利用平台,进行草种质资源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的科技攻关,强化科技支撑,提升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率;强化草种对现代草业的支撑作用,推进突破性新种质规模化创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来源:大众日报 记者 王建国 通讯员 杨春娟 季文豪 报道
责任编辑:张允斌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