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高中生吃饭仍要妈妈“喂”,怎样培养孩子独立?

发布于 2021-09-25 17:58

独立能力是人生的基础。

——穆尼尔·纳素夫 《家庭》

有人说,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有什么样的孩子,

背后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家长。

这句话看起来绝对,但却有道理。

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背后,

一定会站着一对阳光、开明的父母;

而反过来,一个谨小慎微,

遇事没有主见的孩子,

他的背后的十之八九是

那种溺爱型或者专制型的家长。


01

朋友的女儿今年17岁了,

从小到大都在爸妈的羽翼之下,

家务事不会做,

自己的衣服袜子换下来都是妈妈洗,

关键是自己没有主见,

包括高二文理分科,都是听爸妈的。

有次放学回家,

父母因为公司突然有急事出门,

出门前妈妈给女儿准备好吃的。

夫妻俩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

回家后,发现女儿还没上学,

因为找不到自己平时换洗的衣服和校服;

不仅如此,因为没有妈妈喂她吃,

她一点都不想吃饭。

朋友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

便找了很多专家咨询

如何才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02

其实,

孩子之所以出生,

其实就已经独立了,

只是我们为人父母的一直拉着不放而已。

母亲分娩时,

助产士要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要剪掉新生婴儿肚子上的脐带。

这是婴儿在母腹中与母体连接的通道,

也曾经是事关婴儿能否健康孕育的生命通道。

在孩子出生后,剪掉这个通道,

就是要创造一种母婴分离的现实。

因为,

“分离”

这个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新的、

独立的生命个体,才有可能长大成人。

这是每一个父母都能理解和接受的生命常识。


03

在对待孩子的教养上,

也存在着另一根看不见的“脐带”

这就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

导致这根看不见的“脐带”

长时间不被剪短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孩子, 

那些习惯于享受父母呵护,惧怕长大,

不愿长大的孩子;

二是来自于父母,

那些总担心孩子这不行,那不行,

舍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长大,

希望把孩子永远护在自己

羽冀之下的“母鸡型"家长。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不难看到,

一些孩子长到很大了还“不会”自己吃饭,

父母、爷爷奶奶要端着饭碗,

跟着孩子一路追赶着“喂”孩子;

一些家长乐意包办孩子的一切,

孩子喝粥,怕他烫了嘴;

孩子走路,怕他摔了腿;

孩子学习,怕他废了脑……

一些家长甘心做孩子的“大秘”。

孩子从小到大,

都要帮着他们铺床叠被,

削铅笔、整理书包,

孩子与小朋友发生了冲突,

父母往往会自告奋勇,

一马当先去帮着摆平,

孩子学习不好,

父母会任劳任怨掏银子

帮孩子去报补习班;

孩子升学考试失利,

没有考上理想的初中或高中,

还是这些父母,

会上天入地找关系、花大钱,

帮着孩子“择校”....


04

其实,

细心的家长应该不难看出,

大多数孩子是有自我斩断“脐带”,

独立长大的愿望的。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的各种“叛逆”行为,

就是孩子在向父母

传递这种渴望独立的信号。

但是,

这种信号要么被家长漠视,要么被误解。

大多数家长其实是错过了

一次放手让孩子单飞的最佳机会。

还有一类家长,

则乐意按自己的意愿包办孩子的一切,

设计孩子的一切。

他们爱孩子,但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他们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啥也不懂,

离了大人他们就寸步难行。

在这样的家庭里,

父母是高高在上的“天”,

孩子是匍匐在 地的“地”,

正应了(易经》中的一卦

——“天地否”

“否卦” 是和“泰卦”相对立的一卦,

卦象表明,

因为天居上,地在下,

犹如天地、阴阳、上下两不交合,

预示“否闭”景象。

简单地说是个“不好”的卦。


05

因为父母与孩子

之间这根精神的“脐带”始终没有斩断,

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依赖,

并享受着依赖的好处。

从而失去了独立成长的可能

这样的孩子往往怯弱胆小、

意志薄弱、既娇且骄,清高孤傲,

平时与同伴很难和睦相处,

遇事没有主见,缺乏果断精神,

习惯于求助父母,

一旦遇到父母不能提供帮助的事情,

便会手足无措。

心理学专家指出,

这种孩子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依赖人格。

这刚好与独立人格形成鲜明反差。

所谓依赖人格是指应该有自我主见的人生阶段,

仍然甘愿处于被支配地位,缺乏自信、

自我否定、不敢也不愿负责任,只要能逃避,

宁愿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支配。

专家提醒家长们注意:

儿童时代过分依赖父母的人,

长大以后也更容易被别人支配。

这其中包括老师、同学、朋友、上司、

同事、配偶、子女等等。

如果不幸被心怀叵测的人支配和利用,

则命运会蒙上悲剧阴影。

所以,

我们应该要改变孩子的依赖状态,

培养出一个有独立品质的孩子。


06

首先,

家长必须从自身做起,

要彻底更新观念,

和业已轻车熟路的教育方式告别。

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也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革命”过程。

第二,

家长要主动斩断那根看不见的精神“脐带”,

把独立生活、自主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是要通过沟通,与孩子达成共识,

让孩子明白这种改变的

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不能单方面采取行动,

否则会遭到孩子的误解,

认为家长不再爱他们了,

甚至认为遭到了家长的

抛弃而陷入新的迷茫状态。

第三,

改变要从细微处入手,

从孩子日常生活管理和学习管理入手

也就是说从把整理书包,

清洗自己的内衣、袜子、铺床叠被入手,

把原本属于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完成。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指导,可以帮助,但不要代替,

哪怕孩子做的很不好,

也不要抢着去替代,因为这样会前功尽弃。

第四,

在引导孩子改变的过程,

“表扬” 要始终相伴。

形成了依赖人格的孩子

最大的特征是对自己“不自信”,

动辄就会觉得“ 我不行”,

而家长不失时机的“表扬”

就是要告诉孩子“你行的!”

“你一定行!”“你看,你真的很行!”

第五,

要有足够的耐心。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孩子的依赖习惯是长久形成的,

改变也绝不会一蹴而就。

家长要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陪伴着孩子一步一步走出“依赖”的泥潭。

这其中,

最需要注意的是防止反复,

防止走回头路。

孩子要注意,家长尤其要注意。

来源:素材来源《读懂孩子》萧斌臣,闫浩东著。

往期推荐

11岁男孩自杀身亡!有多少父母不会教孩子这些?
3岁女童被锁车内一天不幸身亡!这些自救方法趁早教给孩子!
9岁娃躺着玩手机患血栓险丧命!如何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
那些人缘好的孩子,是怎么交朋友的?
孩子的梦想总在变?聪明的家长这么做!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