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跟你说过了吗——再说一遍你会死啊

发布于 2021-09-25 23:27

      "不是跟你说过了吗?"

 

  嗨,这句话你应该经常听到吧。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时刻,被对方怼了一句,自己瞬间冻结,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去做什么,只因为他说的那句,"不是跟你说过了吗?"
 

 

  只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让你无所适从,好像自己犯了挺大的错误一样。

 

  那一刻的你,就像一只被手电筒的强光射到的兔子,呆若木鸡,忘了自己卓越的奔跑技能。

 

  是啊,对方已经和自己说过了,但是一大堆资料里,真难随时记住每一句话啊……不,这不是重点!

 

  真正让你不解的,是对方的态度,那么的愤怒和不耐烦,好像自己做了一件多么该被指责的事情一样,是的,指责,我们容易以为做错了才会被指责。

 

  停,打住,亲爱的,你没有所谓错不错,不要急着否定自己,你只是被这句话触动到了,于是开始了对自己的怀疑。

 

心理学上,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里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物极必反,便是这个道理。
在管理工作中,“超限效应”常常出现于批评教育中。

一个员工犯了错误,不管大小,都会被领导“死死抓住”,并在一切可能的环境中进行反复批评,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但领导仍会对此喋喋不休。

殊不知,这种接二连三地反复对一件事进行同样的批评,会使员工从最初的愧疚变成不耐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为什么对我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

也许他(她)本已经做好了改正的准备,但在领导无休止批评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索性破罐子破摔,这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作为领导,对于员工所犯的错误,切不可对其进行无休止的批评,要学会适度地批评,把握好度,既不能过轻也不应过重,要学会把握好员工的内心,把握好度,切不能让超限效应从中作怪。

作为家长,不论是采用的批评教育方式还是表扬激励方式,都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切记“过犹不及”,把握好教育的方式和分寸,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作用。

 

  我有点好奇,其他人听到这句话是什么感受呢?我做了个小调查:

 

  原来,大家都不舒服。有人直言"只有情商低的人才会说这样的话。"

 

  为什么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会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呢?同时,那些说出这句话的人,当时是什么心态呢?他们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其实,说这句话的人,当时的心情也不好受:其实不是你一个人那么不舒服,对方也一样。

 

  我刚说过我好奇,习惯性这样对他人说话的人有什么特点(注意,是习惯性),我发现,还真有些共同特质,当然,每个人说这句话的原因都不一样,但最接受不了别人反复问自己的,刚好也是平时不太"麻烦"别人的人。

 

  这类人在人群中很优秀,很独立,也很努力,这种不靠别人,对于极致优秀的追求,一方面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全感,觉得自己有一点不好就要被抛弃了,另一方面,又成了他们创造力的很大来源。

 

  对优秀的追求,慢慢会内化为内心的标准,而当他们做不到这些"正常标准"时,就会开始责备自己。高要求有时伴随着低容错率和低自尊,即使他们很需要别人的帮助,也不太会找他人求助,甚至还会为自己【麻烦别人】而感到痛苦。

 

  于是,一个高要求的人,感觉到自己被"麻烦",时间和空间都被侵犯,他人没有主动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时,就会愤怒,指责向自己询问的人,无论这个人是自己的同事还是亲人。

 

  被指责的一方,如果压根就没打算记住对方曾经交待过的事情,倒也听过就罢。

 

  但如果被指责的一方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就会把这句话完全内化,觉得自己真的很差劲,事情最后过去了,但是心里的坎还是没过去,自我的怀疑或者是对对方的愤怒,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停止。

 

  亲爱的,不用自责, 你要知道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一个批判标准,这个标准是我们心中的"法官",他们一般来自我们的童年,来自于"做好了不会说,可一旦没做好就会挨骂"的父母教育。

 

  

其实人的一生中,我们经历不同的事情,也在塑造着我们自己的性格和心态楼主可以尝试回忆下,这种敏感的心态可能是经历了一些事情,我们开始慢慢变得敏感的比如一些人际上的伤害,别人的排挤和冷淡其实敏感本身不是很大的问题,在人际上比较敏感,有的时候反而是一种优势——让我们更快的觉察别人的情绪和需求劣势是会想得太多不过,我们尝试和自己对话——我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过分负责,我可以允许别人讨厌我这样可以调节自己不要思虑过多!心理学上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简单点说,当你觉得别人讨厌你,他本来可能不讨厌你,最后变成真的讨厌你你越觉得你人际交往能力有问题,你最后真的变得人际交往很差。

 

  遇到对方有这种情况,我们所能为自己做的,就是也看看自己的冰山,"我"的渴望和期待又是什么呢?

 

  看到后,我就能够和对方表达:

 

  我明白你希望我记住你说的话,其实我并没有完全理解你的意思,也许是信息量太大了,你和我说了10件,但我刚好有1件忘了,也许是你确实没有说清楚,也许是我还不够相信自己,想找你再确定一下,以便更清晰地理解你的意思。但是我并没有根本没去思考或者不尊重你。

 

  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人理解或者爱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是否“看见”了自己,看见那份无助,也看见那份渴望和期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