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名嘴到被骂“滚出主持界”,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发布于 2021-09-26 06:12
静静阅读,享受时光
“咄咄逼人”的主持风格,是她的特色,却也让她备受争议。
提起央视主持人,你会想到谁?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董卿,灵魂段子手朱广权,直击心灵的白岩松,还是凡尔赛有才又幽默的撒贝宁?
以上几位,可以说是全民偶像,他们让观众见识了央视主持人的实力和魅力。
但在央视,有这样一位女主持人,她虽然被称为央视“最会提问的记者”,却不讨大众喜欢,甚至一度被骂“没人性”,“滚出主持界”。
她就是董倩。
这位从北京大学走出的才女,兢兢业业工作20多年,没有出现过一次失误,凭借敬业和超高能力获得大众认可,也曾被称为央视一代名嘴。
但为何如此优秀的央视名嘴,会沦为全民公敌,甚至名声跌落谷底呢,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1971年,董倩出生于北京,是个地道的北京女孩儿,从小便被父母寄予厚望。
董倩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从上学起,她的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是典型的 “别人家的孩子”,高考时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那时的董倩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今后会成为一名主持人,整个大学期间她都没有过和主持行业接触的经历,她和主持人的缘分开始于即将毕业时。
当时,央视在北大挑选主持,董倩也填写了报名表,起初她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对这个行业相对陌生。
幸运的是,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她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最终被成功录取了。
随后,董倩顺利进入《焦点访谈》栏目组。刚进去时,青涩懵懂的她很自卑,觉得自己的专业与现在的工作格格不入。
但自卑归自卑,作为新人的董倩对待工作极其认真,不懂就问,想办法克服自己的盲区,上班时主动请教同事领导,下班后也会勤加练习。
与白岩松搭档一年后,董倩又到《东方之子》做出镜主持人。稳重的台风和成熟的业务能力,让她得到了领导、同事和观众的认可。
这之后,董倩又在《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1+1》等栏目担任采访记者和主持人,凭借不认输的性格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她在人才辈出的央视成功站稳了脚跟。
● 董倩主持《新闻1+1》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载人航天飞行、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等央视这些重大活动报道中,也都有她的身影,30岁那年,董倩还获得过第五届“金话筒”奖。
在很多人眼里,董倩是幸运的,大学毕业就进入了央视,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并有鲜花掌声伴随左右。
但幸运的背后,她付出了许多常人看不到的努力,以及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董倩的家教很严,父母从小就教育她,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做人的基本原则。
随着地位的提高和名气的增大,董倩采访的重量级人物也越来越多,她知性优雅、冷静客观的形象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有赞美就有争议。
董倩成名后,挑剔她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一切主要是因为她的主持风格。在许多采访中,董倩总爱问一些犀利刁钻,让受访者难以回答的问题。
久而久之,她便因言论犀利,提问尖酸刻薄而被广泛质疑,甚至被扣上“没人性”的帽子。
2015年,天津塘沽发生大爆炸事件,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
听闻消息后,董倩便开始对救援的消防员战士进行采访,她问一位参与救援的消防员:
“你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假如你要是出点事,你爹娘怎么办?”
● 董倩采访天津爆炸消防员
消防员听后,表情瞬间变得很凝重,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许久都没说话。
但对面的董倩依旧不依不饶,继续追问:
“请告诉我你的答案。”
百般无奈之下,这位消防员做出的回答是:
“我没办法回答你所说的问题。”
是啊,哪个儿子会不考虑家里的爹娘,只不过当危险来临时,自己背负着使命责任,让他们在救人的时候只能把危险留给自己。
采访一出,董倩很快就遭到了网友的批评,网友纷纷表示,在灾难面前为什么要再揭开消防员的伤疤?为什么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
但这些指责并没能让董倩的采访有所收敛,她仍然坚持自己特立独行的采访风格,并且延续到了2019年,四川凉山那场重大火灾。
那场大火让31名消防战士葬送了性命,也让全国人民的心都揪在一起。
灾难发生之后,央视专门做出一档采访消防战士的节目,主持人正是董倩。
在采访中,董倩向对面的消防战士提问道:
“你想救他吗?”
“战友死了你自责吗?”
“你跟那个战友关系好吗?”
“你觉得他们胆子大吗?”
“你以后还会继续做这个工作吗?”
一个个冷酷的问题直击人心,好似进行了一场灵魂拷问。
刚从死神手里艰难活下来的消防员显然对董倩“猛烈攻势”的提问招架不住,更不愿意再去重温那场大火带来的噩梦,但董倩似乎只关心自己的问题。
很多观众感到非常愤怒,作为央视主持人,她的提问完全不顾及采访者的感受,甚至很多网友直接批评道:
“这完全是对幸存者的二次伤害、她说的话让人不舒服……”
“你完全可以把尖酸刻薄的问题丢给高官和显贵,但是不能用在英雄身上。”
董倩的这种提问方式,无疑是在消防员的伤口上撒盐,且咄咄逼人,字字诛心。
最终,董倩成为全民声讨的对象,并且在网络上出现“董倩滚出主持界”这样的话题。
其实对于董倩的采访方式,有人非常崇拜,反之也就有人觉得她“冷血”。
但她却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就是需要给观众带来最真实的新闻内容,而往往展示真相就必须揭露伤疤。
这让我想起了董倩的同事,前央视记者柴静在《看见》中写的一句:
“情绪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的是真相。”
事实上,董倩依旧是那个董倩,对于铺天盖地的批评她并未理会,没有被打倒的她依旧勇往直前。
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
伟大的医护人员冲锋在一线,给国人筑起了一道最安全的屏障。
在疫情期间,央视播出了一期面对面访谈《张伯礼:把“胆”留在武汉》,这次的记者依旧是董倩。
董倩在采访中问道:“您是1月27日过来的?您是接到什么任务?"
● 董倩《面对面》采访张伯礼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对于不惧高龄,不惧危险,临危受命的张院士来说,这一切太不容易了。
张院士回答:“我是1月26日接到任务的,让我转天早晨到北京机场集合,我说什么事,他说就是到武汉去。我说多长时间,他们说三个月。我说那么长,我说准备什么东西,他说不知道。
“我说还有谁,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就接到通知准备来。知道当时武汉的疫情很重,也有思想准备要来,甚至自己想申请来,但是来那个瞬间…… ”
话还没说完,72岁的张院士不禁潸然泪下,尽管身经百战,但这一次,他被记者董倩“问哭”了。
张伯礼院士掏出纸巾擦了擦泪水说:
“你太厉害了,这么一下触到泪点上了,还从没有一个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
董倩的提问,可谓是一语击中要害。
去年疫情最严重时,董倩的身影从未离开过,她先后向台里提交了6次申请,才得到领导的批准,成为央视驻扎在武汉前方报道组中一员。
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儿子时,15岁的小男子汉在电话里哭了:“妈妈,你能不能不去?”董倩无法答应孩子,职业使命让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
通过她的采访,我们认识了身患渐冻症仍然到处奔波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辗转三百多公里四天三夜返回岗位的90后女孩甘如意、以志愿者身份搞定医护人员生活难题的快递小哥汪勇等。
董倩说,在武汉最难采访的就是护士长蔡利萍,因为她刚刚失去丈夫。
● 董倩采访蔡利萍
在面对武昌医院殉职院长刘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时,董倩在提问完后,强忍住泪水,握着对方的手给予慰藉......
事后董倩曾透露说:“武汉疫情暴发以来,尤其是关闭离汉通道后,我就在想,什么时候能去武汉采访报道,这是一个记者的本能。”
在武汉的95天里,董倩完成了125期大屏直播、《面对面》访谈和新媒体《武汉观察》,主持了40期《武汉直播间》访谈节目,这些来自抗击疫情一线的全景式报道。
“我看到,我感受到,我报道。”这是给她的颁奖词。
这也是对董倩的记者职业生涯最完美的诠释。
实际上,董倩并非天生冷血之人。
2017年,董倩将20余年的心灵随笔结集成《懂得》一书,算是给自己主持生涯的一个交代,她也不想忘了采访过的这些人。
在书的封页上,董倩写了这样一句话:
“我步步紧逼,其实我于心不忍。”短短的一句话,却是她职业生涯里最真实的想法。
其实她在面对很多遭难的人时,在不二次伤害的前提下,她都会尝试着去理解、去分担,慰藉他们内心遭受的苦难。
在好友白岩松看来,董倩是一名好记者:
“坐到人物专访提问人的位置上,是董倩眼睛最放光的时刻,那个心中有野马的董小姐就出现了。”
所以她总是用看似“没人性”的提问,寻找观众最关切的核心问题,直击心灵的同时,碰撞出温情的火花。
入职20多年,从普通百姓到高官,企业家,运动员,她采访过的人不计其数,鲜花也好,批评也好,这一路走来她照数全收。
但可以看见的是,年轻时的浅薄在一层层褪去,生活的不易和复杂让董倩在采访的时候,能更深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以及身处其中的种种艰难和思量。
如今的董倩依然忙碌在央视的一些节目中,只要有新闻发生,她总会不顾风险,第一时间前往第一线。
其主持风格还是一如既往的尖锐、犀利,理解她的人多了一分共鸣,但也有人仍觉得她冷漠、无情,可反观过来,这不正是我们内心最柔软,最难以触碰的东西吗?
因为她所说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内心最想知道的真相。
你可以不理解董倩的主持风格,但你不能否认她的优秀和为寻求真相所做出的努力,敢于直面黑暗,直击灵魂,这才是一名合格的主持人。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