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中显韧性——202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分析

发布于 2021-09-26 07:29

2021中国企业500强名单

2021中国企业500强分析

202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名单

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名单

202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名单

202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名单


2021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名单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  丁春燕


2020年,我国制造业大企业在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尽管面临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等多重危机,海外业务有所下滑,但总体仍呈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营业收入、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资产负债率稳中向好,净利润增速出现大幅反弹,企业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面向“十四五”,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进一步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把握机遇,应对风险,抓住重点,切实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01


2021中国制造业大企业

发展稳中向好,颇具韧性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展现了2020年身处变局的中国制造业大企业的成长发展情况,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转型状况。


01

总体规模稳定增长,

利税状况全面好转


202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体营业收入规模营业收入增速仍保持增长态势,营业收入规模突破40万亿元大关,入围门槛再上110亿元新台阶。
同时,入围企业资产规模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增速达到13.12%,如图1所示。


资产负债率也相对降低,尽管人均营业收入增速有所下滑,但仍保持正向增长,展现了制造业大企业的强大经济韧性。
此外,企业并购重组增多,共计440次,并购重组企业相对集中。
202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利税状况全面好转。在净利润规模、增速、净资产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受疫情持续冲击、全球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资产周转速度放慢。
整体亏损面和亏损深度都没有出现扩大和加深,亏损企业仍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在企业综合税负方面,2021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纳税总额呈持续下降态势,所占营业收入比重也不断降低,为4.12%,反映了“十三五”以来政府持续为企业“松绑减负”的举措初见成效,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出台和政务服务流程的优化,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好的营商环境,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的成果初步显现。

02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创新成果质量稳步提升


202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研发投入持续上涨,研发强度和研发费用增速分别达到2.21%和10.46%。
与之相适应,企业创新成果产出水平也相对上升,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数量的比例增长至44.46%,企业创新质量稳步提升。其中,龙头企业创新成果显著,发挥了核心主导作用,其总体产出质量也相对更高,如表1所示。


03

民营企业发展力量逐渐崛起

202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发展能力凸显,企业数量占比基本稳定,营业收入达千亿级的民营企业数量增至45家。

在营业收入、净利润及资产占比方面,民营企业力量增长可观,盈利状况也基本平稳,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队伍中一支强势崛起的力量。

04

行业发展指标分化明显,

区域发展仍不均衡

总体行业营业收入行业利润来看,202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重化工行业仍然是贡献率最高的行业,但是从行业平均指标来看,重化工行业无一上榜,反而是部分先进制造业表现更为亮眼,无论是研发投入、创新力度还是盈利水平,航天航空、兵器制造、通信设备制造、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制造等行业的表现都更为突出。其中,受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医疗设备制造业盈利情况出现大幅跃升,利润率水平超过50%,稳居首位。

区域分布状况来看,202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在各地区的分布仍存在差距,东部地区仍为500强发展的核心地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数量虽有小幅变动,但影响较小。

与此对应,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贡献度方面,东部地区也是主力军,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动能转换成果初显,如表2所示。

从企业省市分布情况来看,鲁、浙、苏、粤四地仍牢牢占据前4位,其中,山东省企业入围数量增加8家,位列第一。在营业收入方面,北京市高居榜首,力压鲁、浙、苏、粤四地,上海市、河北省两地营业收入规模也相当可观。

05

企业“扬帆出海”步伐稳健

海外营业收入来看,由于受全球经济形势和新冠疫情蔓延影响,我国制造业外贸出口量相比同期下降显著,从而导致企业海外营业收入也随之下降。

尽管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浪潮迭起,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投资并购以及上市事宜受阻,但202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海外资产规模仍大幅上涨至4.78万亿元,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例稳中有升。


02


复杂形势下

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

01

国际局势影响制造业格局,

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不减


一方面,受全球疫情及全球价值链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及地区纷纷出台了基于智能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国家战略,积极谋求制造业回流,以争夺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制高点,我国与发达国家制造业从原本的分工协作关系逐步转变为竞争关系,未来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劳动力、土地以及能源等方面的成本优势日益凸显,我国中低端制造业面临转型压力。


02

新冠疫情恢复期,

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

2020年新冠疫情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霾。迈入2021年,随着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的持续发力,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总体上减轻,居民消费稳步恢复。

除消费之外,同为拉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的投资和净出口也在稳步恢复,这不仅为制造业的恢复性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和资金支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冠疫情所造成的整体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投资方向、市场格局的改变也对制造业生产端、供给端产生了新的牵引力,加快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脚步,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积蓄了力量。


03

布局“双碳”目标,

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加速推进


2021年,全国两会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目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
打造绿色国家经济体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制造业作为始终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所在,实现绿色转型升级成为其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04

跨行业、跨领域融合不断深化,

产业融合发展成为转型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随着传统消费向新兴消费升级,制造业企业也要不断调整适应客户端需求变化,多产业、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新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播带货、在线诊疗、远程办公等新模式的飞速成长,也分别从支撑环境和需求端对制造业的未来转型产生了影响,制造业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升级。

05

创新驱动发展,

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在国际竞争加剧,国内经济结构整体转型升级的当今社会,创新组织形式、生产方式成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所在。

此外,国际局势的变化也导致未来全球制造业竞争趋势将会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需要积极推动产业和技术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降低产业国际依存度,打造中国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产业集群。在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基础上,规划新布局,开辟新赛道,这也成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06

资源汇聚强化,

先进制造业走向集群式发展


在世界各国的综合实力竞争中,制造业举足轻重。而制造业竞争,正由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逐渐转为更高维度的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
目前,中国制造业已经呈现出鲜明的产业集聚特征,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基于此,推动制造业集群化、生态化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途径,培育发展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也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举措。


03


构建制造业未来发展新格局

相关对策

01

内外统筹,抓住内循环

这一发展主引擎

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深刻调整,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保护主义抬头等境况,我国制造业企业应立足国内大循环,充分利用我国所建立的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整体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挖掘培育内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我国制造业复苏。同时,巩固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实现企业“扬帆出海”。

这两方面要相互支撑、协同共进。


02

融合互通,实现与不同领域企业

强强联合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互通,是加快我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转型的重要契机。
首先,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为建设高质量制造业企业明确发展任务和战略目标。
其次,企业要加强与“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智能云平台等数据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交流合作,达成互利共赢新模式。
最后,实现与服务业的强强联合、相互支撑也是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03

不拘一格,全方位培养

制造业人才队伍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建设制造强国,抢占未来制造业高地,关键在人,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正处于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攻坚期,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是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企业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重视培养和引进研究型人才、实践和技术型人才以及管理型人才等,为长期发展储备多种人才力量。

04

引领带动,明确生态站位,

加快构筑产业生态系统


当今世界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成败越来越依赖于其所在的产业生态系统,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产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雁群”企业生态系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行业优质企业需要找准自己在整个产业链、产业生态中的角色和战略定位,加强自身发展管理,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05

因类制宜,强链补链,

加快企业创新步伐

由于发展参差不齐,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要因类制宜。既要有针对性地实行现代化的技术改造,实现传统制造业企业从单纯的制造端向研发—制造复合端的转型,也要瞄准高端制造业发展方向,着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战略制高点,逐渐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

此外,还应着力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解决核心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逐步降低对于国际核心技术的依存度,保证产业链的安全与升级,加快产业链生态格局的构建。

06

节能减排,推进企业绿色发展


绿色制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企业要采取多方面措施,打造绿色发展协同机制,抓住绿色转型的关键期和窗口期。
首先,实现企业绿色发展,需要节约能源投入,进一步加快粗放型生产方式向精细型生产方式的转变。
其次,加强企业环保技术改造,减少污染。
再次,稳步推进企业碳资产管理体系的建立,积极参与全国的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
最后,开辟新市场,挖掘企业发展新动能。


07

配套全面,营造企业发展

良好环境


企业、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而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的建立,既需要政府的支持鼓励,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也需要协会组织的配合,架起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还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因此,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要协同发力,共同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本文发表于《企业管理》杂志第10期


“”☟☟☟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