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书房|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展新篇

发布于 2021-09-26 07:3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深入推进乡村善治,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村更加和谐和睦。 

01

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

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乡进村,科学保护和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不断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如今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有场所、有活动、有队伍,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补短板,农村文化设施更齐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全国共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万个,所有行政村都有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为乡镇(街道)文化站安排免费开放补助资金58.54亿元,2020年末,全国共有2397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406个公共图书馆组建理事会。

优供给,高质量文化产品多起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让欢声笑语不时回荡在广袤乡村。近年来,全国文化系统每年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相关活动约1万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系列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推进。

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各地科学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留住美丽乡愁。2012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共认定5批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十三五”期间,有关部门支持各地设立各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过2000家,带动数十万人就业增收。

02

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

传承良好家风,好家风带来好民风。各地积极挖掘家风家训、弘扬优秀家风,塑造家庭美德,进而带动社会公德建设,提振农民精神劲头。

推进移风易俗,农村风气焕然一新。各地坚持制度创新,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制定村规民约等,推动移风易俗。城乡居民自我约束更加规范,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推动文明乡村建设。各地通过开展先进评比、道德积分等方式,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建设家庭和睦、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03

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文明乡风培育离不开乡村有效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基层党组织强起来,成为村民“主心骨”。召开工作对接会、村民代表座谈会……近日,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容美镇唐家铺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和精准扶贫工作队顺利完成工作交接。“下一步要继续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打通全部入户道路。”驻村第一书记代俊杰干劲十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选齐配强党支部,提升党组织战斗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各地向脱贫村、重点村继续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04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充分发挥群众主动性

各地依托议事会、理事会、听证会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议事协商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农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建设平安乡村,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地不断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人民调解员队伍,提高响应群众诉求和为民服务能力水平,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各地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当前,全国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本文摘编自2021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原题为《优化产品供给 健全治理体系——文明乡风劲吹广袤田野》,有删改,图片来自网络)

Mid-Autumn Festival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