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追求「高質量」中國經濟?

发布于 2021-09-26 17:21

中國故事不易說,解碼中國經濟更不容易。

前些年,中國經濟超大規模一說甚囂塵上,但僅強調規模,到底無助於解析中國經濟在轉型中面臨的諸多波折與處境。

對於中國這樣急劇變化的發展中大國而言,以龐大規模取得高速發展,固然是經濟奇跡,但也留下諸多謎團;準確問診、甚至僅僅是解釋中國經濟,舊有的理論和知識都需要迭代,換而言之,需要系統理論框架與長期本土經驗之餘,也需要契合更好方法論。

如果不能找準中國經濟的命門,就不能有效施策並推動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那麼,中國經濟的命門到底是什麼?在一些海外觀察家眼中,中國經濟也許就像一輛奔馳在高速公路上的滿載大卡車。

中國經濟多數問題,在過去都是在加速發展中得以解決或者轉移,換而言之,經濟增速這一引擎只要繼續加碼,多數問題也許剛剛提出,就自動淹沒在加速車道的塵土之中。

然而,一旦經濟增速的引擎受損,出現停滯甚至下滑,卡車減速就會帶來新的不確定性,在減速之中,如何更好平衡中國經濟?這其實比起加速時候難度提高不少。

如何實現全國平衡發展?中國的人口紅利,是否已經消失?控制房價,應該從需求入手,還是從供給側改革?先「富」帶動後「富」,應該強調總量還是人均?

這些具體的問題背後,其實是中國經濟轉型中必然發展,存在一以貫之的邏輯慣性,要全面理解並提出對策,前提是對於中國經濟有更系統深入的認知與分析。

時移事往,隨着發展口號從「均衡發展」到「共同富裕」,中國經濟也從高速發展階段進入中低速發展階段,這一轉型過程中,公共政策的變化,牽動無數民眾的財富與幸福。

大國治理,歸根結底意味着什麼?標準仍舊是全體民眾的福祉改善。在實踐中,這是一個並不容易的平衡木,需要平衡局部與整體,更需要平衡短期與長期。就像《紅樓夢》中王熙鳳對劉姥姥感言,「外面看着雖是轟轟烈烈,不知大有大的難處。」——這話既是凡爾賽一面,也有道出實情的無奈。

對中國經濟而言,這意味着前路探索的二重性,一方面,無法照搬小國經驗,另一方面,同樣需要尊重客觀規律尤其經濟法則。

老子曾經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說,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菜肴一樣,不要隨意翻動,做到舉重若輕。在當下語境下,如果出台政策前後能反覆推演,保持對市場的敬畏,也是政策執行者「無為而治」的一種實踐。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購買圖書


這是第一部完整解讀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改革和市場經濟制度建設的權威作品,乃理解中國之治的成就、代價與前景的國民讀本。

本書追根溯源,總結中國崛起的「國情優勢」,探尋無可複製的「中國基因」。

書中分門別類,呈現改革走向、決策歷程、坎坷道路,繪出今日治世的完整發展路線圖;聚焦民生福祉、社會保障、效率公平,深刻回溯改革成本;揭示市場經濟發展和制度建設的不足,提出中國治理探索的建設性觀點,指出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方向與道路。

如何購買開明圖書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