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长:美育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有多重要,您知道多少?
发布于 2021-09-26 19:44
政策
NOTICE
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表明美育将力争在2022年全面纳入中考。
什么是美育?
一提到美育,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美术,但其实并不尽然。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美育的内容有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其中包含了音乐和舞蹈,绘画,影剧欣赏,文学,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美,以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为对象而感受和体验到的美,和以科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对象所感受到的美等。
美育≠美术教育
美育≠艺术技法教育
真正的美育
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育由来
1901年,蔡元培先生在《哲学总论》里首次提及“教育学中,智育者教育智力之应用,德育者教意志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
1903年,由王国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提出“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次年,又发表《孔子之美育主义》,强调“美育为德育之助”,为“道德之生产地”。
200年后的今天,美育已经窄化为美术
近年来,美育已经被艺术专业和特长教育相混淆。美育和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并无关系,也不专对任何专业领域。
美育是以美为中介,从方方面面协调人的能力。换言之,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美育是为了培养完全人。
美育的意义
美育就是为了培养孩审美意识,审美眼光,乃至审美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而进行的长期训练,通过这种对美的学习,全方位的培养敏锐观察力,深入思考力,批判判断力,独立调研力,创新创造力。
这往往会伴随人的整个成长过程。
热点
美育教育为什么那么重要?
美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懂得美,培养审美鉴赏力和情操。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要有美的实践———通过艺术的课堂,进行一种身心教育。
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季羡林先生曾经在他的随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大家只注重实际,小学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最经常“被代课”;因为注重实际,花钱带孩子去博物馆,艺术展,还不如给孩子买两斤肉吃;因为注重实际,缺乏审美教育,正在悄悄地将我们的下一代,变成彻头彻尾的美盲......
没有审美力,生活剥露出最务实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就是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枯萎。殊不知,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有时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
对孩子进行美育,就要不断地培养孩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使他们热爱生活,乐观自信。在帮助他们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他们用眼睛认真的观察。用耳朵仔细的倾听,要让孩子通过动手、动脑表达感受,并且去思考,这个过程度可以说是写生、创作。用这样的美育方式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美育教育就像是应试教育中的调味剂。适当接受审美教育,会对德育,智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引导人们在艺术实践中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追求美,提高审美水平、培养审美能力;引导人重体验、动真情、触心灵,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引导人善观察、爱想象、勤动手,培育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活力!
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这种源发的对美好世界的感知能力逐渐被世俗生活的点点滴滴所取代。
1、被先前的审美经验所影响,形成千篇一律的审美观。
2、被课堂的书本、课后的游戏、学校的纪律、父母的期望所影响,孩子们的生活逐渐被各种各样的生活所必须的规则所包围,这些规则的掌握是依赖于人大脑中的理性思维部分的运作,渐渐消磨掉孩子的审美。
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审美,就要引导家长美术教育是什么,不要让我们的观念影响孩子发挥原生的想象力。
蔡元培校长曾说:“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但是,当孩子背着不喜欢的画板、背着厌恶的琴盒去培训班上课的时候,他们的“活泼、敏锐之性灵”早已消磨殆尽,这绝非“美育”的本意。
但是,我们不禁要反问,学好一门艺术,就等同于美育的成功吗?不少美育教育专家对此表达了忧虑:艺术培训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美育,而非只是教会孩子一种技术。
究竟什么是美育?不妨用齐白石老人画虾来解释一下。
生物学家看到虾,会从虾的生理结构入手,来阐释其生物规律;厨师看到虾,则会从虾的功利目的着眼,考虑如何烹饪才更美味;而齐白石作为一名画家,他要通过色彩、线条结构,把握虾的生动外形,进而带领观者去领略某种蓬勃的生命力,让人们在欣赏图画的同时,获得感情上的满足。让人们有能力去体味虾图背后的这些旨趣,才是美育需要达到的目的。
▲齐白石虾图
美育的真正目的,是对内的自我提升,是增长对美的认知,是健全人格的培养。美育是一种长期、系统的教育,它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的,它是让人们获得认知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应用在任何行业和生活场景中,是能够让人的一生受益匪浅的基础能力。”
缺少“认知美、感受美、创造美”,就无法理解“白发三千丈”的夸张艺术,也无法理解《西游记》中梦幻般的神魔世界。当眼中只有一个现实世界,只有追逐的分数、成绩、奖杯、奖牌的时候,幸福感就会大打折扣,内心也会变得越发贫瘠。正确认识美育,摆正接触“艺术”的初心,是美育教育开始的第一步。
作为一种技巧的掌握,与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美感体验是不一样的,因此,孩子们尤其需要审美的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孩子因为学校、家长期望等等,学习的都是书本上前人传授的技巧和方法,这些和审美体验、审美感官完全不同。
应该注重孩子审美本质教育,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告诉孩子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就会给孩子塑造固性思维,应该告诉他什么样是美的,什么样也可以是美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更美的,这样就给孩子确立了美术以外的是非观,然后我们再告诉孩子其中的道理。
比如一幅画很漂亮,有红色黄色,本来就很美。孩子在画上画上紫色、绿色。我们就说现在这个画面更漂亮了。因为画面出现了冷色和暖色的结合。我们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应该从这样切入点来教育。
因为美的感知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习得的技巧,如果忽略了孩子的美育,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理性思维能力的建立,他们与生俱来的那份对美的事物敏锐的感知能力便会淹没在无尽的时间之路上。
我们现在很少再去观察一个物体像什么,孩子们却会去发现,比如随便看地上的小东西,会觉得它像什么,这其实就是敏锐性。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美好的,用他们自身的敏锐性去反复发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一味地训练技巧、技法,把孩子这种天赋抹杀掉。
名人倡导——习近平:
“做好美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周令钊等8位老教授回信,对他们长期以来不改初心、心系祖国接班人培养予以充分肯定,并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回信
美育影响人生
1、孩子审美的教育影响整个社会
关于孩子审美的教育也会随着他们长大成人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当一个人有着对美的事物的敏锐观察能力,那么在他的工作中一定会有所体现,因为发现与创造美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任务。
比如地标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这些审美都至关重要,改变很大面积的审美效果。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审美能力。
把对美的追求变成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全民的审美意识的整体提高势必会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因此,对于孩子的审美教育的影响是能够影响一代人的一生的。
美的追求不只是画画的美,还包括了品德、心灵美、表现美这样的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其实无论对于像吴洁这样的创作者来说,还是对于观看作品的人来说,都需要有对生活的感悟,都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互相感知暖意。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法国画家莫奈到伦敦去画威斯敏斯特教堂。莫奈平常都是在伦敦的雾天工作,所以在他的画上,教堂的哥特式轮廓在雾中隐约可见。只是,他把雾画成了紫红色,这使伦敦人大为惊愕。因为,在伦敦人眼中,这里的雾是灰色的。但当惊愕的人们走到伦敦大街上的时候,才第一次发现,伦敦的雾的确是紫红色的。原来,因为烟气太多和红砖房的缘故,使雾染上了紫红色。毫无疑问,莫奈胜利了,也正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伦敦雾的创造者”。
就像前文所说的齐白石老人画虾一样,如果他没有对虾本身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从虾“跳跃”的动作中获得感悟,就无法创作出灵动的作品。莫奈也正是因为能够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拥有一双美的眼睛,才能画出紫红色的雾。而对于那些生活缺乏观察的人来说,齐白石老人笔下的虾顶多只能算作一个“高仿”作品,只是画中的虾与真实的虾比较相似而已,无法从中获得美感。
▲画家莫奈和他紫色的雾
2、什么是“育”?
“育”,指按照一定目的,长期地引导和多种层面的训练,与“教"的含义不完全一样;
“教”更侧重于实际知识传授的实时讲述工作,讲求的是将某种具体的技能、知识传授给孩子,目的在于让孩子快速具备进行某项活动。“教"的方式更加符合智育的要求。
“育”是一种长期的、综合性较强的引导工作,比如依靠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儿童,这种方式更注重长效的影响力;
“教”更多的采用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某种思考与行为的模式。而这种方式往往被美育所采用。
育和教类比于“道”和“术”。道是本质,术是表象。通过某一种理念,形成某一种术法。
美育的重要性,就是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整体的生活环境,才能够让孩子有审美的能力。发现美的能力,一直保持这样的审美能力,让这种审美注入我们的生活中。
3、什么是“美育”?
美育是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被称作审美教育。
4、蔡元培:“以美育人,向美而生。"
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美育”—词,最早由他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一门课程,就是“美育”。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有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我们用纯真的美育,才能够陶养我们的情操、感受,慢慢提升自己、升华自己。慢慢摒弃许多不好的东西,私利、利己等等。
美育很宽广,我能发现这个世界的美,所以我就会包容这个世界。我发现这个世界的美,感恩之心就会知道,这个世界回馈了我们许多东西。我能够发现周围人的美,品格好、能力强都是美,我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不是嫉妒。
我们本身就有向往美的心,遵循美育的本源,我们自己也会变得很好。
“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是说由现象看到本质,看到世界的表象,再看到背后的东西。会用美育来判断。
5、孩子与生俱来的审美能力
当孩子们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上,会被这个世界的万紫千红所吸引,那是生命最初的体验,也是百转千回后的惊鸿一瞥。
孩子们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这么绚烂,这么多彩,这么值得探索和令人向往的,这就是孩子们的本源,我们不要把它抹杀掉。
只要当眼能看到,耳能听见,手能触摸,心能感受,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柔软,越容易被感动。而就能成为一个自由、敏感而富创造力的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所以美育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眼光乃至审美创造力与艺术表现力而进行的长期训练。这种训练往往伴随了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是综合了大脑的思考能力、眼睛的观察能力、双手的艺术表现力等多种训练因素在内的教育方式。
“美育”这个词最近格外火。
那么,什么是“美育”?
国家如何落实“美育”?
一起听听各界名人是怎么说的: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胡卫向大会提交《关于推进校外艺术教育进校园的提案》。他认为“艺术教育是学生美育的核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范迪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要按照硬指标、硬任务的方法促进美育课上一个新的台阶!美育纳入中考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提高审美等各方面能力。提升美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绝不仅仅是技能、技法的学习与锻炼。
宋亚平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美协副主席
通过开展美育和艺术通识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用好博物馆等公共教育资源,讲好美术文化故事,加强媒体宣传,提高全民审美认知。学校应该鼓励孩子们多参与美术社会实践及写生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
王苏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
艺术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呼吁、鼓励、推荐老艺术家、知名艺术家,介入学校艺术教育。通过文教结合工程、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文化传承等项目以及文化志愿者计划、名人名家工作室建立等行动,使美育资源能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整合。
吴冠中
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蒋勋
画家、诗人、作家
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未来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车时代,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因为他没有办法竞争过机器时代。
我们每个人未必要成为艺术家,从短期来看,孩子最不需要的就是技术表现力。因为首先,在短期内孩子无法达到技术提升。其次,未必需要教授这么好的技术知识,因为孩子以后未必要画画。
教了两、三年的老师都会发现,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到了第二年就比上一年画得好多了,六岁到七岁就会变得更好。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不教孩子,他们长大了自然画得就好了。艺术表现力与技法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自然会掌握。
其实,我们还是要从长远发展角度来做艺术教育。首先要有审美意识,要发现什么是美,然后加上审美眼光、创造力和想法,再加上技法就可以了。
看到的是万物最本真的美,鲜艳的花朵.翠嫩的树叶、湛蓝的天空、金色的晚霞、群星璀璨的夜空……这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赠与,也是最能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色。
孩子看到万物最本真的美,他们会有自己的词汇来表现。比如:白白的、美美的好漂亮。
或者他们自己就有美的感受,只是无法表达出来。
孩子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感觉来自于人类天赋的灵性。每个孩子都有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美育的教育方式不仅仅强调课堂上的传授与教导,我们更需要的是保护,更加注重将审美与创造作为—种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渗入儿童的成长过程之中,并对其产生长远的影响。
最后,让我们一起响应“美育救国”,这一民国教育家的号召。
为纪念民初蔡元培弘扬“美育”的教育理想,美学和人文教育,细分“美与修为、美与文明、美与品味、美与创造、美与财富”等,希望美育能够影响更多的人,培养学员的艺术鉴赏力、人文素养与美学品味。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实际上艺术并不只是艺术本身,而是整个人生观的培养与熏陶!
来源:网络
声明:神奇口袋综合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