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它们到底有啥区别?作为中国人必须了解

发布于 2021-09-26 21:45

到了现在很多的成语、词语意思已经被人们所曲解,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孟子》中的意思是没有做到后代的义务是最大的不孝,后人却理解为了没有后代;“七月流火”在《诗经·国风》中的意思是指天气变凉,而现在人理解为了天气炎热;“一言九鼎”在《史记》中表示一个人说话有分量,现在却被形容信守承诺。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也表示我国很多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其实人们口中的“寺庙”也是后人们将“寺”与“庙”两个字组合而成的词语。寺和庙代表的都是我国古建筑的一种类别,但这两种建筑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有人认为寺属佛教庙属道教,但其实“寺”“庙”比佛道两教并无关系。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它们分别代表的含义吧!

“寺”最早出现在西周,意思与持有的“持”相通、也与志向的“志”相通。根据《说文解字》的释义“训寺为廷”,我们可以知道寺在古代就代表着官府,之后引申为了官府工作地点这样的含义。根据唐朝典籍《孔颖达疏》的解释,从汉代开始三公的办公的地方就被称为府,而九卿办公的地方被称为寺,所以唐朝就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等皇家御用机构。

“庙”和“寺”一样最早出现在西周,根据《说文解字》的释义,庙乃是尊先祖皃也,也就是说庙在古代代表的就是祭祀堂的意思,是供奉先人的场所,也做宗庙之称,因此历任皇帝死后都会在祭祀的时候特意取一个庙号。汉朝之后庙的职能也发生了改变,在供奉祖先之外还能供奉神话人物或是历史名人,例如土地庙、三清庙以及之后的关帝庙、孔庙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寺”“庙”两字和宗教扯不上任何的关系,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寺庙几乎变成了佛教僧侣所居住的场所呢?在汉明帝刘庄(东汉朝的第二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继位之后,大力整顿东汉,想要让整个国家摆脱王莽乱政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刘庄曾经在梦中梦到过一个金色的巨人立在宫殿之上,第二天刘庄便在朝堂上说了这个梦并请求朝臣解梦。一位大臣说这很可能是西域地区盛传的古佛,刘庄便派大臣班固前往西域的天竺去请教佛学。班固带回来了很多的佛教典籍和僧人,刘庄便在洛阳建造了我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来让这些僧人传教。

从此之后寺这种建筑又多加了一层职能—让佛教的僧侣以及教众在寺中祷佛传教,经历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文帝、武则天等多位礼佛皇帝的推行之下佛教发展到了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很多寺院。渐渐的儒家和佛教相互交融,也就出现了“寺庙”这个词语,但是它们最初的含义却是风牛马不相及的。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