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一

发布于 2021-09-26 23:36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小说的魅力。同样的故事,盛进个人经历所筑成的容器,向每个人展现出不同的启示。

村上的小说总是有着引人入胜的开头,逐渐荒诞的延展,和常常莫名其妙却又充满希望的结尾。然而在那些晦涩难懂的隐喻之间,总有这里那里让人或者灵光一现,或者得到深深的,心灵的安慰。

相比较《海边的卡夫卡》,《1Q84》或者《刺杀骑士团长》,现实主义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确“好懂”的多。当然这其中所懂的东西,也会因人而异。今天就斗胆聊聊这本小说带给我个人的思索。(前方剧透)

图片来自网络

01

成长痛之一:对自我的认识

主人公多崎作,在读大二那年的七月,几乎活不下去。起因,是他高中时代的四位密友突然宣布和他切断一切的联系。突如其来,没有妥协余地,也没有给出任何原因。

从现实层面讲,这是青春期人际关系上的一大打击。有些人被友人抛弃,有些人被爱人抛弃, 从此一些人走上封闭内心,自我怀疑的道路。这些影响,在主人公多崎作的身上比比皆是。

沙罗 (多崎作的现女友):“就是说你在十年间,跟那些从来没有真正动过心的女人,长时间认认真真地交往?”

多崎作:“我想是这样。”

“所以你只跟不必完全敞开心灵的女人交往。”

作:“搞不好我是在害怕。害怕真心爱上了谁,需要谁,可到最后对方却突如其来、毫无征兆地消失,从此无影无踪,只剩下我孤孤单单一个人。”

“跟这件事发生前相比,我觉得从种种意义上来说,自己变得有点不一样了。”

“比如说,也许我常常感到自己对别人来说不值一提、微不足道。”

“灰田(小团体分崩离析后遇见的唯一有着重要意义的朋友)给了自己这么多东西,可相比之下,自己到底给过他什么?作不得不这样思考。我到底给这位友人留下了什么?”

“自己身上肯定有什么根本性的东西,让人心寒失望。缺乏色彩的多崎作。他喊出声来。归根结底,可以拿出来奉送给别人的东西,我只怕一样也没有。”

这样的呐喊,看着让人心疼。

但是真相是什么呢?四位友人切断联系,全因一场子虚乌有的指控。这场指控,四分之三的友人甚至都抱有怀疑。即便如此,多崎作还是确凿无疑地被赶出了小团体。

那为什么当年不要刨根问底,把事情的来由弄个明白?你可以说,因为打击太大,无法直视,只想隐藏它,忘却它。可我觉得真正的原因,作者早就有伏笔。

(早在被团体驱逐之前)

“至于被那个友人团体接纳的原因,作时时感到疑惑。自己是否在真正意义上被大家需要?如果没有自己,其余四人会不会反而更亲密无间、快快乐乐地相处下去?他们会不会只是处于偶然,还未觉察到这一点?”


“他心底时常有种恐惧,担心有朝一日被这个亲密的共同体筛落或排挤,变成孤零零一个人。”

“除了多崎作,其他四位友人名字里都带有颜色。为此,作从一开始就体会到了微妙的疏离。名字里带不带颜色之类,自然是与人格毫不相干的问题。他完全明白这一点,却深感懊恼,甚至吃惊地发现自己竟然很受伤。”

因为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价值心存怀疑,所以我想“作”恐怕是害怕知道被驱逐的理由。万一和自己想的一样,自己从未被那个小团体所需要,那恐怕是更致命的打击。进一步说,不管真相如何,对“作”来说也都不可能是救赎。因为真正的救赎在于多崎作的内心,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就如“作”的女友沙罗所说, “你必须正视过去。不是作为一个容易受伤的天真少年,而是作为一个自立的专业人士,不是看自己愿意看的东西,而是看不得不看的东西。”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是谦卑而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人,希望你可以读完这本书,看一看“作”的伙伴们对他的评价。也希望你会明白,无论身在何处,每个人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02

成长痛之二:对人生的认识

能够超越二元对立的观点(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地)看待世界,或许是人们成长的一大标志。而每一次成长,都要经历撕裂,蜕变才能重生。

不少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认为姓氏里具有颜色的四位友人,在暗喻的层面,象征着多崎作人生里,或者性格中的不同要素。这个视角很有意思,但是要素具体意味着什么,对每个人又有微妙的不同。

白(女):富有艺术才华却性格内敛的美人,就像迪士尼动画片里的白雪公主。白或许象征着人之初的那份纯洁,美好和最原始的理想。白是完美的,也是脆弱的。

黑(女):姿色平平,但是开朗幽默,活泼可爱。黑站在白的对立面,或许是人生的本质,也或许是人性中求生存的本能。黑是自立的,坚韧的。

赤 (男):出类拔萃,却没有自命不凡,天生不服输。赤似乎象征着一种冲劲,事业心,谦虚而又上进,有一种积极争取的能力和态度。

青 (男):肩膀宽阔,胸脯厚实,性格爽朗,人见人爱。青更像一份赤子之心,对生活充满了一种“重在参与”的热情和期待。

不论发生在何时,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成长是必然也是必须。对人生最初的想象撕裂之后,四种要素发生了什么变化?

白:遭到暴行,最后被摧毁。

黑:为了守护“白”,先身不由己地牺牲了“多崎作” (也可以看作是“自我”),而最后因为承受不住“白”的变化,无奈之下最终逃离。

赤:通过高利贷公司的钱,开了一家(相当成功的)培训企业战士的公司,专门提供速成洗脑课程。

青:成为了成功的汽车销售经理,和昔日好友“作”重逢,聊着聊着,汽车销售的说辞就蹦了出来。

最初的理想经过人生的洗礼,最终变得面目全非,彻底摧毁。我们中大概也有很多人,为了那份初心,曾全力以赴地努力,可最终不得不以逃离, 妥协收场?曾经单纯的,高尚的,意气风发的雄心壮志,曾经对人生无数热烈的期待,或许最终都要向现实低头,最终选择在现实社会坚韧地生存,生活和妥协下去。

然而这又未必是必然的结局。

成长之后,摧毁之后,或许仍然处处有希望——我愿意这么相信。

黑:“我说,作,她(白)真的还活在各种各样的地方。我能感受到。在我们周围所有的声音里,在光里,在形状里,以及所有的。。。。。。”

“赤每年都向那家天主教慈善机构捐献一大笔钱,但赤强烈要求对捐款人的身份保密。”

“青其实也一样。那家伙仍然保持着一颗纯粹的心。”

经历成长之后,我们还是可以选择倔强地,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就像多崎作在最后所说:“那时,我们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拥有能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的自我。这样的信念绝不会毫无意义地烟消云散。”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 Leonard Cohen

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