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第一场伏击战,是怎么打的?

发布于 2021-09-27 00:51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晋文公

01

鲁僖公30年(前630年),晋文公叫上秦穆公一起去揍郑国。

理由有二:

一,之前在晋君重耳流亡期间,郑国不接待重耳这件事;

二,郑国在晋楚之间,像墙头草,既为晋所压服,又与楚暗通款曲。

在秦晋围郑之前的两年,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中击败了楚国,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晋文公就开始报复之前对他无礼的国家。

其实是为了争霸的需要。

秦穆公来帮忙,一是秦晋关系一直很好;二是秦也有扩张的小心思。

所以,晋国秦作为晋的姻亲兼盟友,一道讨伐郑国。

郑国慌得一逼。

这时,郑国的一个养马官烛之武挺身而出,以“秦国越晋、周等国,同谋伐郑,既不能为自己取得实际的好处,又会助长晋国的实力”为理由,成功说服了秦国单方面退兵。

秦郑两国还签订盟约。

秦穆公派杞子、逢孙、杨孙,帮忙戍守郑国。然后就率军回国了。

晋国的子犯就请求晋文公攻击秦军,晋文公没同意。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02

这件事过去的第三年,晋文公死了。

此时,秦穆公得到驻守郑国的大夫杞子线报,说郑文公也死了。

并且有自己人把守郑国都城的北门,若此时攻打郑国,不在话下。

于是,秦穆公不听蹇叔劝告,派兵偷袭郑国。

秦行军大致路线图

秦军走到滑国时,碰到了郑国商人弦高。

弦高假称,郑国国君知道秦师远来,派他到此劳军。

秦军统帅一砸么,郑国都得知了,还偷袭个屁,于是放弃了原计划。


就在即将入秦的崤山地区,遭遇晋国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统帅被俘。

以上,就是历史上第一场伏击战——崤山之战的梗概。



03

问题来了。

第一个问题——秦穆公不听劝阻,执意袭郑,是否为不智?

当今很多人认为,秦穆公冒进,是急于东出,称霸中原,在晋国最强大的时候玩了一把背刺。

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国际关系,似乎未必如此。

先看秦晋围郑那年,烛之武劝退秦穆公,说了什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说,晋国曾经许诺割让焦瑕给秦国。但晋君在秦国帮助下刚刚回国即位后,立刻反悔。

这是妥妥的渣男行为啊,提上裤子就不认人。

这件事虽然不是重耳干的,是重耳的前任干的。
但这件事让秦穆公联想起了重耳返国之后的种种作为:

1、周的王子带反叛那会儿,晋国为了勤王立功,拒绝了秦人出兵的请求。重耳吃了独食,在周天子那里捞到了政治资本。

2、城濮之战时,重耳拉拢秦、齐两国一起抗楚,可城濮之战胜利后,中原诸侯服晋,秦国就是个背景板吧。

3、再有就是这次伐郑,晋国不仅风头占尽,面子和里子一样不落,秦国忙前忙后,啥也没得到。

而且,从晋惠公夷吾、晋怀公圉到晋文公重耳,这三位晋君,哪个不是享受过秦国的恩惠的。

但这三位晋君,不是忘恩负义,欺骗背叛自己,就是自私自利,利用自己。

于是,秦穆公和三位晋君的恩怨,此时与秦穆公称霸的欲望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重新考虑,与晋的关系。
秦穆公
秦国的利益,到底在哪里?

话说回来,撤军三年以后,晋、郑两国都新遇国丧。

应该说,秦穆公敏锐的察觉到了,一代霸主晋文公死后,中原即将开始重新洗牌。

就在晋文公死后这年,许、蔡两国,重新叛晋。

这也证明了,秦穆公选择偷袭郑国的时机,还是不错的。

那么,这次秦国遭遇惨败,到底是败在哪里?


04

秦人灭滑,回国途中,遭到晋的伏击。

晋国是怎么得到消息,而且迅速准备的?

首先,晋国新丧,中原局势缓和,秦国历来作为晋的联盟力量,此时单独派出数量如此众多的军队,这件事,是很容易在当时的国际上传播出去的。

所以,郑国幸免,也未必如左传说的那样,只是一个商人弦高,暗中报信。

秦国的目的很容易暴露了。

再者,晋国是谁首先提出要教训秦国的呢?

秦国的老朋友,晋国名将先轸。

那他为什么要教训秦国?

原因在于,他的封地在原,所以又叫原轸。

原在哪里?

周王畿洛邑以北,渡过黄河就是。

现在秦国突然在黄河以南,还灭了个滑国,对原轸而言,简直就是如芒在背。

不解决这支秦军,不定什么时候秦穆公脑子一热渡过黄河给自己来一下。

所以我们看后来崤之战之后,被俘的秦国统帅在晋襄公嫡母、秦国之女文嬴的干预下被放回秦国,先轸竟然会为此气得冲晋襄公吐吐沫。
先轸
05

我们再看,秦国这方面的问题。

崤之战的初始是戍守郑国的秦国大夫,向秦穆公通风报信。

当秦国袭郑的图谋败露,郑国轰他们走的时候,他们为什么逃往外国,而不是回到秦国?

这就牵扯到我要重点说的一个问题了。

我们知道,从西周以来一直到春秋,各诸侯国内惯例有很多分封大夫,而秦国在分封上始终不曾发达,什么意思呢?

诸侯在国内分给大夫封地,这些大夫,有的是诸侯国君的远亲,也有异姓。

大夫得到封地,以延续自家宗庙。

大夫们的封地,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诸侯的国中之国。

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一般来说,大夫们领取封地的同时,如果是国君的血亲,则同时要另外立氏,而不再称为公子某,或者公孙某。

当他们领取了封地,同时也就永久丧失了君位继承权。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左传里,当君位出现变乱时,可以有公子某成为新国君的,而不见有单独立氏的大夫,成为新国君的。

秦国的情况是怎样呢?

按照秦本纪的说法,秦国第一次君位变乱,是秦宪公死后,庶长威垒、三父等,废掉原继承人武公,改立出子。

从这一点来看,似乎秦国的这次变乱,和中原其他诸侯的情况相仿。

即已经单独立氏者,虽然可以干预君位继承,但也只能从先君的诸子中,拥立一个起码有合法继承权的傀儡。

而之后秦武公杀三父,我们就长期看不到秦国这些贵族活动的事迹了。

到秦穆公时,秦国在记载上只有公子絷、公孙枝、小子慭这三位公室大夫。

我们就会觉得,秦国似乎很少有类似鲁国的三桓那样,出自公室,在国内有封地又单独立氏的贵族。

在考古上,我们也见不到这一时期的秦国在除了都城之外,还分布有中心聚落那样的遗址存在。

而蹇叔、百里奚虽然在秦国为大夫,但是他们是外来者,且看不到他们的后人在秦国领有封地。
问题来了,戍守郑国北门的杞子、逢孙、扬孙,这三位秦国大夫,是个什么来头?


06

我们首先可以排除,这三位是秦国公室,那么可能性就只有:

1、他们是已经单独立氏的秦君远亲;

2、他们跟百里奚蹇叔一样,是外来打工者。

可是我们前面说了,秦国在国内,是不封大夫以封邑的。

而秦穆公安排这三个人,长期戍守郑国,跟城濮之战时,秦穆公安排自己儿子出战的情况不同。

这样我们可以做一个推测,从秦穆公方面来看,郑国是远离本土的飞地,秦即使灭郑,也无法像秦武公设县那样加以管理。

那么,灭郑之后,分郑为大夫的封邑,则是一个相对可行的办法。

从这三个人的角度来看,灭郑之后,他们得到秦本土之外的封邑,既能对自己家族有所实惠,又游离在秦君管辖的边缘。

所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佳选择。

于是我们看到,杞子最先积极为穆公报信,请求袭郑。

所以你看,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从互相猜忌、搞阴谋和耍手腕开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