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素材】孟晚舟事件/科技自主/中美摩擦(新闻演讲+论点论题+名言时评+事例)
发布于 2021-09-27 17:27
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
孟晚舟机场演讲
回家的路,虽曲折起伏,却是世间最暖的归途。
2021年8月18日下午,孟晚舟引渡案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法院的审理全部结束,法官没有立即宣布判决结果。外界预计,判决结果有可能在加拿大今年的大选之后,也就是10月下旬或之后再公布。《环球时报》发起了网络联署活动,要求加拿大政府释放孟晚舟,已有超过1000万人参加联署。
央视新闻评论说,无论判决结果是什么,这个案件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政治案件,而不是司法案件。持续了两年多的审理,只是给案件披上了司法的外衣,其核心依然是美国为遏制中国设计的一个筹码,案件最终的解决还是取决于中美两国。
人民日报评孟晚舟事件:政治打压不会遮蔽正义,更不会阻挡中国科技进步。孟晚舟事件是美国胁迫华为的一个棋子,是美国为了打压中国高科技发展、阻止中国领导下一代通信技术而刻意制造的政治杠杆。这样一种科技霸凌主义,目的就是要阻断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升级,维护美国的科技霸权和经济霸权。
2021年9月25日,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返回祖国。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需要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科技发展上,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而我国如果要后来者居上,实现民族复兴,就需要重视科技创新,用创新来驱动发展。而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了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生事物,我国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的选择,影响着我国未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27/4_1632736302689.png)
话题
2.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改变以往廉价、粗制滥造的国际印象)
3.创新不等于首创(科技的创新需要不断吸收、借鉴、学习)
4.科技创新是国家实力的体现,而国家实力是科技创新的保障
5.科技改变生活(需求拉动创新)
6.创新需要“钉子精神”(钉子精神: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的定力)
7.科技创新需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必须有“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心态
8.创新过程中把握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9.打破约束科技发展的条条框框,让科技创新落到实处
10.科技创新容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科研人员需历经千难万险、脚踏实地攻关
机会需要创造,创新才有机会,正所谓“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
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康有为
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最大的错误。——歌德
中国通过自己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而不靠买别人的技术,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打出自己的品牌,赢得世界的尊重。——董明珠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海尔集团
自2010年12月起,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率领数千建设大军奔赴珠江口伶仃洋,开始了攀登世界工程技术高峰的创新之路。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33节沉管要完成高精度的海底对接,岛隧工程的总工林鸣比喻其难度:“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
“中国跨度”建成通车,飞越沧海百年的历史风云,再次向世界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的自信与豪迈。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27/4_1632736474223.jpg)
(三)新四大发明
综述: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尤其是商业模式创新活跃,比如在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方面,许多都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前面。当然,很多新生事物出现,会对城市以及原来的生活秩序产生冲击,需要加以引导规范。政府要加强管理,运营商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用户要提升自身的素质,避免给公共生活环境带来不便,造成城市管理困难等问题。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27/4_163273883163.jpg)
01
政治打压不会遮蔽正义
更不会阻挡中国科技进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常盛
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一个企业,甚至抓人质当作谈判筹码,这种做法突破了人类文明的底线。美国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一直向世界推销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但是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不仅与自己标榜的价值背道而驰,更让人看到美国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已经无所不用其极。试图“绑架”女儿来让老父亲屈服,这是放任霸权主义碾压人伦的纽带,全世界有识之士听之闻之,也会因为共通的人伦之情而对华为的遭遇感同身受。美国的行径不会得逞,反而只会激发中国人更大的团结,激励中国人向着高科技攀登的决心。
孟晚舟事件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对华为和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来说,美国打压只是暂时的外部压力,这是必须跨过的关口,命运取决于自己创新的步伐和决心,而不是外在变量。对中国而言,没有人恩赐我们一个光明的未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路注定布满荆棘,但我们不能因为外部压力而走向自我封闭,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与世界合作,才能战胜暂时的困难、拥抱民族复兴的前景。
正如华为所言,“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回头看,崎岖坎坷;向前看,永不言弃。”现在,孟晚舟仍在加拿大继续等待,正义总有一天会来敲门。政治打压不会遮蔽正义,更不能阻挡中国科技进步!
02
用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创新
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整个科学界来维护。这些年来,无论从论文数还是专利数看,中国科研事业都可谓蒸蒸日上。但与此同时,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一些浮夸浮躁、投机取巧的行为也不时出现,比如人为夸大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等。这些行为不仅侵蚀了科学家精神,也伤害了中国科学界的公信力。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线,认真是科学家的底色。只有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才能守护好科学家的品格和尊严,催生真正一流的科研成果。
弘扬科学家精神,也需要全社会精心培育。科学家精神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度,也是一个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培育,科学家精神也难拔节生长。当我们期待科学家心无旁骛、“板凳坐得十年冷”,也要给予他们“数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当我们寄望所有科技工作者都能在专业上一丝不苟,也要相信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当我们希望科研回归本真,同样要在考核中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总之,科学的事业,呼唤更加科学的管理。只有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科研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更加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我们才能厚植科学家精神,培育更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科技人员唯有心存敬畏、尊重规律、脚踏实地,才能攻克难关、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技创新是探索真理、造福人类的事业,伟大而又艰辛,其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探索自然奥秘还是技术攻关,都需心存敬畏、尊重规律,不能投机取巧,更不能抄袭造假。如果利欲熏心,置规律于不顾,为追求“速成”而不择手段、欺世盗名,可能会风光一时,但谎言必然会被真相击穿,终将沦为笑柄。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要想沉下心来搞研发,必须有“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心态和“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定力。如果心态不稳,就容易急于求成,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如果定力不强,这山望着那山高,哪个热门搞哪个,尽管也能出一些短平快的“成果”,最终却难以攀登科技的高峰。
科技创新慢不得,也急不得。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离不开宽松、理性的社会环境。一方面,一项重大成果从理论到实际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另一方面,科技创新风险很高,失败是正常的。对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拔苗助长。如果总想着立竿见影、今天投资明天就要成果,只会助长浮躁、浮夸的风气。
创新关乎命运,科技引领未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科技人员唯有心存敬畏、尊重规律、脚踏实地,才能攻克难关、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04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上世纪70年代的曲周,盐碱成灾,满目荒凉。“一定要治理好北方盐碱地!”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抱着“治不好碱,我们就不走”的誓言,扎根曲周开启一段轰轰烈烈的改土治碱战役。他们用“到农民身边去”的务实学风,论证了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重要旨归;他们用“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风格,回答了“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经典命题;他们用“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的薪火相传,树起一座受人敬仰的精神丰碑。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用热血挥洒爱国之情,用奋斗书写报国之志,知识分子就能勇担大任、不辱使命,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精彩人生。
爱国从来都是无私的、奉献的,砥砺爱国奋斗精神,就要服务人民、心有大我。1973年,农大老师辛德惠背着铺盖卷从北京来到河北曲周,一头扎进曲周改土治碱的科研实践。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自此奉献给了曲周。翻开他的日记本,“无私无畏,忘我无我,利他利国”的话语,令人动容。46年来,像辛德惠这样的几代农大师生把小我融入大我,坚守初心、接续奋斗,将昔日茫茫碱滩改造成生机勃勃的绿洲。“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挺立起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关键就在于国家需求什么、人民想要什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爱国从来都是具体的、实践的,砥砺爱国奋斗精神,就要脚踏实地、实干兴邦。从“住百家屋、吃百家饭”的第一代农大人,到“从城市一下子被扔到农村”的科技小院学生,曲周的土地,刻印下几代农大人艰苦奋斗的身影。在漏土的房子里蒙着塑料布做实验,刮风下雨天蹚着泥水跑到田间;年逾70岁的詹英贤,每天在地里一待就是8小时;孩子年幼的辛德惠,每年有300多天待在曲周……农大人之所以赢得百姓口碑、捧得科技进步金杯、创造中国农业史上的治碱奇迹,靠的正是刻苦钻研、埋头苦干,靠的正是立足岗位、不负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机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所产生的力量必定深沉而持久。
05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回看前路,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可谓刻骨铭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花钱买不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的下半场重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这条路很长,但只有靠我们自己走下来。
06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27/4_16327404512700002.jpg)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