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东北抗战中的木制大炮,它到底长啥样?
发布于 2021-09-27 20:03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27/4_16327444316146002.jpg)
最近,萨苏先生的一篇热文标题为“要不是档案记录,还以为土八路发明的土坦克只会出现在神剧里”在网上广为流传,萨苏先生在文中分析了木质坦克在抗战使用中的历史,与其存在的可行性。
抗战纪念馆中的木制炮筒
在笔者看来,萨苏先生笔下土坦克的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木质结构,那么在东北早期抗战中落后的木质抗战装备是否真实存在?它的由来与样式又会是怎样呢?
据记载1934年赵尚志指挥珠河游击队攻打宾州曾制造使用了木质大炮轰城,留下了一段“木炮轰宾州”的抗战佳话,由于当时赵尚志制造使用木质大炮,并没有原始影像留存,因此对于当时真实的木质大炮具体原貌并不得而知。
赵尚志将军打宾州用的木炮仿制品
其实,在九一八事变的早期抗日活动中,赵尚志使用木质大炮抗战并不是东北抗战中的第一次。九一八事变后,原吉林省防军27旅677团3营营长王德林率先在东满地区举起抗日大旗,于小城子(今汪清春阳)宣布成立救国军,领导东满、吉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在救国军中就曾首次出现使用木质大炮抗击日寇,这或是在东北抗战使用的第一辆木制战车大炮(1932年)。
它的出现包含了抗战初期,救国军面对强大日军装备时的心酸与无奈,同时也体体现了东满抗日军民不畏生死,顽强的抗战意志!
在笔者收藏抗战历史文献中偶见这张“木制大炮”老照片,这张照片来源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驻珲春守备队纪念写真集,铭文标注为“救国军手制大炮”字样。(为救国军珲春部)
这门木制大炮的炮筒,由木匠采用坚硬的木材剖开清理干净内壁,挖出一个比较直的炮管,再拼接起来,用铁丝一圈一圈捆好固定;车身设计有2个箱体,用于存放弹药,这样的设计便于弹药运输与实战的需要,弹药使用情况,未有历史文献记载,笔者推测为铁弹或是石弹;车身下方配置有2个木质车轮,由铁匠利用铁皮包裹,可由人力推动,亦可用牲畜驱动。
这种弹载一体的火炮设计样式更适应山地林区抗战的实际需要,区别于清代、民国时期常规火炮样式,也不同于各展览馆仿制的大炮,充分展现出了抗战军民的自力更生与聪明才智。
那么,英勇的吉林珲春人,如何会制造土制大炮呢?
这要从珲春的地理位置说起,珲春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我国唯一个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地带的边境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近代历史上的边陲军事重镇。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为防止沙俄对我国领土的侵犯,珲春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主持修筑了珲春东、西两炮台,于1890年竣工,在东、西炮台的每个炮位上,都装有一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造克虏伯大炮,每门炮重达15升(36吨),另外城内也配备有多门火炮。
珲春炮台遗址
由于火炮的布防与应用,也就诞生了清末吉林省最早的一批火炮兵。1900年沙俄入侵东北,珲春炮台发挥了重要的抵抗作用,但受战势因素,炮台相继失守,到了民国时期,依然有清代火炮散落于珲春城内外,正是由于这一历史经历,珲春人对火炮的应用原理不再陌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1932年吉林珲春救国军制造出了东北抗战时期最早的木制大炮。
参考文献︰
日军驻珲春守备队纪念集 (1932-1934)
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 (1999年版)
珲春文史
东北苏区历史文献研究工作室文献
延边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涉及主权、外交,丝路、贸易,红色、民俗,抗战,还有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距离中央最远的一块苏区根据地--刘诚信
一个收藏历史的人!
一个发现历史的人!
一个改变历史的人!
作者︰刘诚信,延边人,东北苏区红色文化研究发起人,创建“东北苏区历史文献研究工作室”地方史料收藏家,收藏,研究,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图们江出海历史,长白山影像风俗,百年延边城市记忆,九一八事变救国军史,探索发现延边抗战史,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红色之路︰未忘初心,永跟党走,东北第一个红色抗日政权!
庆祝延边珲春建城140周年(二)
原创:东北抗联早期军装样式发展初考(吉林)
首发:历史与见证,探秘伪满洲国宣传标语(一)
完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