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美国电影《铁案风云》曾引发热议,因为这部优秀的律政电影,探讨了道德良知与司法公正之间的两难抉择。
美国南方小镇的黑人工人卡尔,因为女儿被白人男子绑架侮辱,身受重伤。作为父亲的卡尔,不相信在种族歧视严重的小镇能通过法律帮女儿讨回公道。于是趁法院提审罪犯的时候,在众目睽睽下将两个侵犯女儿的罪犯击毙,还误伤了押解他们的副警长。因为目击证人众多,卡尔虽然得到了舆论的支持,但案件本身和种种证据都对卡尔不利。看上去他已经无法扭转败局了。最后,他的律师在结案陈词上孤注一掷,用动情的语调说服了陪审团,使得卡尔得以被判无罪释放。电影给了我们一个符合感情期待的结局。但是,卡尔确实违反了法律。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当一边是法,一边是情的时候,你要怎么办呢?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电视剧里的人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似乎也不能一下说个明白。比如工作狂李达康书记,虽然有些唯政绩论,对家庭也不够关心,但本质上是个好人;又比如祁同伟厅长,虽然犯错误,走上了不归路,可他曾经也是个追击毒贩的英模;再比如高育良,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却被风尘迷住了眼睛。诸如此类,这些设定打破了角色人物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更贴近真实,贴近生活,也让人们更加津津乐道。就连宫崎骏在谈到自己创作的作品时,都曾感慨:“现实世界里的人事,是如此复杂!是非黑白,往往很难界定。正如千与千寻里的汤婆婆,看似是个坏人,但背后却也有她辛酸的一面。”
虽然我们喜欢看这种冲突激烈的影视剧,但却见不得身边有这样的人。当你发现身边的人并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你会觉得惊讶、惊恐,甚至避之不及。我们总指望一个人的态度始终如一,我们容不得情绪变化无常。
但我们不是24小时不休息的摄像机,你不知道这个人前人后态度不一的人,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出尔反尔,可能是为弥补之前的过错。他凶神恶煞,可能是因为病痛的折磨。他出手伤人,可能是因为受辱太久…马克·李维说:“你不能随意评价别人的生活,因为那是他的人生。”著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知名的侦探,在列车上查找杀人案的真凶。当他发现,整列车厢里的人,都和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通常的犯罪情况是这许多人中只有一个有罪,而我面临的是,这十三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是无辜的。”在分析了层层证据,最终得出的结论让人咋舌,凶手竟然是所有的人。每个人都带着杀人的目的,每个人却又都不是最终的凶手,而被杀的那个人,竟然是个恶贯满盈的罪犯。是为死者惩戒凶手,还是帮助凶手逃脱罪责?作为侦探,作为事件的见证者,他到底该怎么做?如果是你,你又该如何选择?图片来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334329/
这部小说之所以如此著名,因为它对每个人物的刻画都那么的生动。列车上的人们表现出的勇敢、担当、恐惧或者畏缩,都是我们作为正常人情感的表现。但是面对两难的选择,他们共同的目标又是那么感人。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这个世界从不缺乏探寻真相的人。每个人活于人世,都有言不由衷的苦衷。而大多数人透过世相,看到的都是冰山一角。你永远不懂为什么有人深夜痛哭,更不理解每个若无其事的笑脸背后,有多少无法言说的苦楚.......或许,通过《东方快车谋杀案》,你能感受到面对选择的纠结和义无反顾,感受到世间的温情和残忍,最终能做一个善良的人。在黑白相间的世界里,做好自己,不给别人下定义。不得不说这本非常烧脑,既是因为不同阶层不同国家的人群特征,而且真假错乱的证词也是混淆视听,这本比无人生还的情节设置要巧妙。经过长时间的筹备,我从心理,眼界,沟通,认知,财商等等十个方面,精选全球100本好书,助你全方位提升自己。
让你轻轻松松读透每一本书,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别人20年的阅读量。
阅读本身是非常好的一个习惯,不仅可以拓宽你的见识,丰富内涵同时也是减压,感受内心宁静的一个绝佳方式。
▲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