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减产800万辆的背后,芯片荒到底何时才能结束?
发布于 2021-09-27 20:13
800万辆,这是专家估计出的2021年全球汽车减产数量。
由于缺乏相应的芯片,越来越多的车企被迫减少产量,甚至直接关停了部分工厂。斯柯达捷克工厂将在9月底停产一周;西雅特西班牙工厂的停产时间将延长至2022年;丰田日本14家工厂全部暂时停产,斯巴鲁、本田的日本工厂也相继宣布减缓生产速度。
国内的车市同样大受缺芯影响。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在刚刚过去的8月,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149.7万辆和155.2万辆,同比下降11.9%和11.7%。单拎出来一个个算,更是吓人,吉利汽车销量同比下滑22%、东风日产销量同比下滑10.24%、本田中国下滑38.3%、一汽大众下滑38.9%……部分车企为了守住停产的底线,甚至想出了一芯多用的歪路子,先把车造出来开到停车场,然后拆了芯片去造下一批车,真是闻者落泪。
如果大家最近有去4S逛过,因为能体会到缺芯有多恐怖,由于市场供小于求,终端车价迎来了普涨。以前优惠三五万的车型,可能现在只有一万块优惠了,以前平价销售的车型,现在还要加价卖。这还不是最头疼的,现在订车,热门车型至少等待两个月起,4S店的展车都被买走了,哪有现车给你?一些冷门或者低利润的车型,干脆就不再接受订单。
这种痛苦的缺芯状态,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
今年的这一轮缺芯,根本原因在于疫情。当初新冠爆发时,国际芯片巨头考虑到工厂可能爆发疫情,所以纷纷选择了停产,而且他们认为,疫情对于全球的经济的重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大家兜里并不宽裕,买车的需求就少了很多,自然也不需要那么多芯片。所以在疫情有所好转的时候,芯片巨头并没有积极复产复工来提供芯片供应量。
其实在2020年的时候,就有数家车企对芯片巨头发出警告,车市,尤其是中国车市,复苏速度比想象中要快很多,应该及时扩充产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警告被无视了。所以当购车需求增大时,车企们很快就面临无芯可用的困境。
具体来说,一是疫情和天灾还在持续影响,芯片的重要加工地马来西亚,疫情再三反复,工厂被迫来来回回停工开工,效率大大降低;同为加工地的台湾省,同时遭到疫情和旱灾的袭击,由于造芯片需要大量的水,这就限制了产能提升。
二是因为汽车芯片本身的特点,芯片高度定制化,产量低,价格更低,利润稀薄。相比起做这种薄利生意,芯片产商自然是更愿意把工厂优先拿来制造消费级芯片,手机产商的订单量更大,利润也更高。这就造成车规芯片的产能被挤压。
三是碰上了贸易战的意外,国内手机厂商害怕遭到美国的芯片制裁,所以大量下单来预先囤积芯片,保障自己的安全。以台积电为首的芯片厂,为了满足手机厂的需求,再次压缩车规芯片产能。
在芯片本身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部分经销商又趁火打劫,有货也压着不发,故意制造市场恐慌,想等到价格水涨创高的时候才卖,缺芯危机就这么爆发了。在短短几个月内,芯片价格10倍20倍地暴涨,最夸张的芯片竟然涨了600倍,就这样,车企为了按时交付还不得不忍痛掏钱,那些没钱的车企,就只能干瞪眼了。
短期的芯片炒作,其实很容易解决,找几个跳得最欢的家伙出来打一顿就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9月份已经严厉处罚了3家扰乱市场秩序、恶意囤货加价的芯片经销商。算是给炒作行为出了张红牌,这帮炒芯佬多多少少也会消停一段时间。
但是从长远来看,芯片总供应量上不去,汽车行业还是要受苦。由于芯片生产是很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晶圆加工、芯片制成、封装测试、程序植入等多个工序,每一环节都需要反复调试生产线才能保证良品率,并不是你说缺芯,我马上就能掏出来给你的。一旦大规模生产被中断,重新恢复生产需要5个月到1年不等的时间,换句话说,即便是最理想的情况,缺芯危机也要等到明年才能缓解了。这还说的是最理想的情况,如果马来西亚等加工地疫情再次反扑,或者是有什么新的政治因素,缺芯危机必定会续期。
这次芯片荒,其实也给了车企们以及整个行业一些启示,在世界风云变幻的今天,一定要有足够的危机意识,才能保住自己的饭碗。其实也有些车企在芯片荒中得以幸存,他们求生的手段不外乎三种。
第一种就是居安思危,在疫情前出于种种原因囤积了大量的芯片,足够未来几年使用,比如说长安,现在吃库存就好,完全不愁没芯用。第二种就是,企业本身拥有整条产业链,而且都在国内,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小很多,像比亚迪就是,自己造芯片给自己用。第三种则是软件高手,因为家里雇了一大堆程序员,可以针对不同供应商的芯片迅速写出对应的程序,所以放心大胆地四处扫货,几个礼拜里就能完成适配,你看软件专精的特斯拉,就保住了大部分产能。
所以说,有事没事多学门手艺、多搞点保障措施,总是有好处的,居安而思危嘛。
推荐理由
枪式弹簧设计,一秒瞬间破窗,水下操作无压力 隐藏式割刀,秒割安全带,安全不伤手 迷你简约,方便收纳携带,赠送收纳底座,随心粘贴 金属磨砂质感,低调奢华,耐高低温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