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酱油茅—海天味业盘中强势涨停,这是2020年3月31日以来首次涨停,也是今年以来单日最大涨幅。消息面上,海天味业经销商在传言国庆后提价,上市公司还没发正式通知,提价幅度或为出厂价上涨5%,二批商价格与终端价格或上涨15%。涉及品类包括酱油、酱料、蚝油等主要品类,提价涉及的产品或将占公司整体收入的90%以上。规律一:通过梳理2010年以来调味品行业的涨价周期发现,调味品行业平均2-3年进行一次提价。受CPI上升,原材料等成本上升因素的影响,调味品行业,每隔2-3年偏出线一次涨价。以海天味业和中炬高新为例,海天味业分别在2010、2012、2016和2017进行涨价,涨价间隔平均2年左右;中炬高新则是在2011、204、207年进行涨价,平均涨价时间在3年左右。规律二:调味品行业涨价周期基本同步进行,行业以龙头海天味业为价格意见领袖。由于市场竞争格局关系,各调味品公司为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一般情况下不会单独涨价。因此,各调味品企业涨价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同时,海天作为调味品行业的价格意见领袖,通常会率先提价,之后其余厂商会采取跟随提价的策略。比如,海天分别在2014年11月和2017年3月率先涨价,之后中炬高新分别在2014年12月和2017年3月跟随涨价、千禾味业在2017年4月涨价。由于海天味业2014年上市,则统计上市以来的涨价股价和业绩表现。股价表现:以官方宣布准备涨价的日期作为统计开始,计算此后一周经过复盘发现。业绩表现:若调味品涨价时间在上半年,则统计当年业年;若涨价时间在下半年,则统计次年业绩表现。规律一:涨价信息发布后,在统计周期内有明显的超额收益。根据2014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在涨价信息发布后的一周内,相关公司均具有明显的超额收益。具体来看,涪陵榨菜在提价后超额收益最高,一方面与作为榨菜的行业龙头有关,另一方面当时在贸易战情况下白马股经过一轮下跌后防御性更好。涨价当年或次年调味品上市公司均有不错的业绩表现,除了2015年中炬高新和2018年的涪陵榨菜因自身经营问题出现业绩下滑,其他时间段业绩均表现不俗,以海天味业2016年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3%和13.3%,而在2015年和2017年,净利润增速均在20%以上,此外,2017年提价周期中,恒顺醋业、涪陵榨菜的净利润增速也都超过了60%。首先是,2020下半年以来,调味品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导致成本压力较大,厂商自身存在提价的诉求。调味品行业的直接材料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约在80%左右,以海天酱油为例,大豆为主要原料,占成本比重约在20%,塑料、玻璃瓶占20%,糖约15%,此外还有盐、小麦、纸箱等材料成本。2020年下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普普遍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同时包装用踩玻璃、纸箱等均有出现上涨。以酱油的主要原料大豆为例,自2020年10月低点至最高点,大豆价格上涨近25%,而塑料、玻璃、纸浆等从6月以来,塑料上涨超20%、玻璃上涨超100%,纸浆上涨超60%,可谓是亚历山大。受此影响,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恒顺醋业等调味品企业,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相较于去年全年分别下滑了2.86、3.86、1.64、2.59个百分点,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使得调味品成本端压力较大,导致获利能力不及预期,股价出现跌跌不休的态势。因此,成本的上升,厂家有通过涨价来改善盈利的诉求。另一方面:从前文复盘调味品的涨价周期得出,调味品的涨价周期大概是2-3年。正常情况下,2020年是调味品涨价的窗口期,但受疫情冲击导致各厂商并未在去年进行普遍提价,而今年上半由于渠道库存较高,下游餐饮还未明显复苏,客观上不存在较好的提价条件,因而行业的提价进程进一步延后。然而,当前调味品的库存情况较第二季度已有所改善,如果后续继续改善,若海天味业涨价落地,则可以预期行业有望迎来全行业的涨价潮。那么若调味品进入涨价周期,是否意味着行业拐点出现呢?判断行业拐点是否来临,原材料成本、消费、库存等多重因素。从当下调味品行业的原材料成本仍然较高,餐饮消费还未完全恢复来看,即使涨价,还不能轻言行业拐点出现。(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