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科研素材】两个转移: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
发布于 2021-09-28 09:48
转载来源:区域经济
作者:肖金成 李军培
来源:艾蒿书院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个用地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从我国经济空间结构的现实来看,这将是我国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
一、人口问题: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
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解决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人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大、结构不平衡、生态环境日趋严峻的国情状况下,人口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不合理的人口结构,加重了社会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削弱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1)从空间分布结构上看,经济要素和经济产出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并且这种趋势日趋强化,依次出现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闽东南、山东半岛、辽中南等六大规模各异的城市群。东部地区以占全国41.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约70%的GDP。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状况上存在着较大差距。(2)不合理的城乡人口分布,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实现。众多的人口集中在农村,一方面,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了生态危机,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民收人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扩大,削弱了国内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3)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老年供养比上升,退休金支出加大,劳动人口年龄偏高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降低了资本积累,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多、总体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分析人口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制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加快解决日趋严峻的人口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我国人口空间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实现两个基本转移:欠发达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
二、第一个转移:努力实现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
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我国限制人口转移的政策起源于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后,虽然放宽了一些限制,但至今仍局限于劳动力的流动,而未实现人口的整体转移。这既是区域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也是欠发达地区问题不断积攒的结果。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人口空间流动的方向似乎应是自东往西。但是,如果考虑到我国东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潜力、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则需要从地区资源承载力方面对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人口分布特点进行重新审视。
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保证居民一定物质生活水平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所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或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或发展的支撑能力。资源承载力的计算,首先确定一定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和地区所拥有的资源状况,然后计算该地区的理论人口适度数量。根据专家研究测算得出的结论:我国西部地区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而东部地区则处于富余状态,即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远远超过了东部地区。表现为:人均资源占有量的降低以及由此造成的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受到世界瞩目。西部地区是我国自然生态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生态脆弱、干旱少雨、林草覆盖率低,是近年来频繁发生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西部地区日益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不仅直接威胁到当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当地本已难以承受的人口压力,而且还进一步加速了生态恶化的速度,从而陷人生态恶化—人口压力增大—贫困人口增多—生态更加恶化的循环之中,进而对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西部地区的生态退化问题突出地表现为生态的极度脆弱,意味着其较低的人口资源承载力和过高的人口压力。造成西部地区生态退化的原因是: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不利的自然条件使得西部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增强,为西部地区生态退化埋下了隐患,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将这种生态退化的可能变为现实。研究表明,相当数量的沙尘暴天气是由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引起的。事实上,西部地区过垦、过牧、过采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而过度经济活动的最根本原因是贫困。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在极端贫困、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来源单一的情况下,农牧民的过度经济活动是符合经济人的理性原则的。因此,从降低人口压力的角度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是解决西部地区农牧民的出路和生活问题,解决生态退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今后,应逐步实行促进人口自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政策。“十一五”期间,国家应重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功能,合理布局经济区域。目前,随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闽东南、山东半岛、辽中南这六大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发展,吸纳人口的能力和潜力将继续增强。国家可采取措施推动西部地区的居民向六大城市群有序流动,依托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和对人口的吸纳,减少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数量,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差距问题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问题。
东部地区经济活力的不断加强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为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到东部地区就业创造了条件。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成为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实现向东部地区转移的极大障碍。因此,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是顺利推进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转移的先决条件。
三、第二个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
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转移,提高城市化率,是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城市化有利于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城市化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唯一出路。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将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摆脱目前严重失调的人口城乡分布格局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城市化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城市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高效的人才资源利用,有利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城市化还有利于降低人口出生率。城市人口较高的生活水平、较多的妇女就业机会、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提高孩子的养育成本,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口出生率。
城市化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的生态退化问题。造成生态退化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在我国西部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们对土地、草原、湿地、林地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加剧了生态退化。在生态脆弱区建立“无人区”,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是最有效的生态恢复方式。城市化为生态移民提供了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数量会不断减少,农民人均收人会不断提高,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压力也随之降低,为生态退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
城市化有利于解决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乡镇企业是在政府实行严格的城市壁垒的情况下,广大农民为摆脱落后状况而采取的一种工业化实现形式。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加之乡镇企业自身规模小、设备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缺陷,使乡镇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难。随着城市进人门槛的不断降低和政府对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重视,乡镇企业的重新整合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为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提供了机遇,也为解决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条件。
城市化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出路。作为一个需要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中大国,需要保持持续稳定的较高经济增长率。而城市作为一种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人类聚居形态,具有经济上的集聚功能和扩散功能,能够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城市规模越大,功能越齐全,其辐射范围就越广。实践表明,我国的城市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拉动当年GDP增长1-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城市化已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不加快城市化进程,就难以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就难以跃上一个新台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这是对过去长期实施的抑制城市化发展方针的重大突破,预示着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已到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劳动报酬的提高,我国将实现由劳动力转移向人口转移的转变,只有家庭人口的整体转移,才能真正地实现城市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资源包括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将会发挥主导性作用。随着经济主体独立地位的加强和市场体制的日趋成熟,资源的趋利性会促使其向着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城市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城市集中,集中到一定程度后,城市作为一个经济体就会向周围地区释放能量,这就是城市对资源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这一过程就是城市的发展壮大过程。
要顺利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关键是要在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尽管第三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但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只有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和人们的收人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第三产业才有条件得到快速发展。要在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要使城市第二产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除了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还必须在提高农民收人的基础上,拓宽农村消费品市场。
伴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尽管也一度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但对资源环境影响较大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需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的。考虑到我国因众多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所带来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大压力,以及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所造成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城市化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将更为明显。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