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孟子》解读一百一十六丨 终身慕父母

发布于 2021-09-28 09:53

本文字数:2400字

阅读时间:8分钟

《万章上》9.1


原 文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1),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曰:“怨慕(2)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3)。’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4):‘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5):我竭力耕田,共(6)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7),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8)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9)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10),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11);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12)。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译 文

万章问道:“舜到田里,对着苍天哭诉,他为什么要哭诉呢?”

孟子说:“因为他既抱怨又思念。”

万章说:“(以前曾子说过:)‘父母喜欢自己,高兴而不敢懈怠;父母讨厌自己,忧虑而不敢抱怨。’既然如此,那么舜抱怨父母吗?”

孟子说:“以前长息曾问公明高:‘舜到田里,我已聆听了您的教诲;但他向苍天哭诉,向父母哭诉,这我就不明白了。’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舜并不是抱怨父母,而是抱怨自己没有真正做到孝),公明高认为,孝子之心不能这样满不在乎的:我努力耕田,恭敬地尽到做儿子的职责就是了,要是父母不喜欢我,我有什么办法呢?(舜却不是这样。)帝尧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百官、牛羊、粮食都齐备,到田野里去侍奉舜,天下的士人有很多都投奔到他那里,帝尧还要把整个天下让给舜。舜却因为不能使父母顺心,像穷人一样无家可归。天下的士人喜爱自己,是人人想要的,却不足以消除舜的忧愁;漂亮的女子,是人人想要的,舜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富有,是人人想要的,舜富有天下,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尊贵,是人人想要的,舜贵为天子,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士人的喜爱、漂亮的女子、富有和尊贵,没有一样足以消除忧愁,只有让父母顺心才能消除舜的忧愁。人小的时候,依恋父母;情窦初开,就喜欢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室、子女,就关心妻室、子女;做了官就想着君主,得不到君主信任,就内心焦虑难受。只有大孝之人才能终身思念父母。到了五十岁还思念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上看到了。”

注释

(1)旻(mín)天:苍天。孔颖达《尚书·多士》疏:“天有多名,独言旻天者,旻,愍也。”朱熹《集注》:“仁覆闵下,谓之旻天。”

(2)怨慕:抱怨被父母厌弃而思慕亲人。以往注家多释“怨”为抱怨自己,如赵岐注:“言舜自怨遭父母见恶之厄而思慕也。”朱熹《集注》:“怨慕,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非是。怨应是对父母而言,下文“然则舜怨乎”亦如此。

(3)劳而不怨等句:以上四句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为曾子语。劳:忧愁。

(4)长息:公明高弟子;公明高:曾参弟子。

(5)恝(jiá):忽略;淡然。赵岐注:“无愁之貌。”焦循《正义》引臧琳《经义杂记》:“《说文·心部》无恝字,有█(上介下心)字,云忽也。从心,介聲。《孟子》曰:‘孝子之心不若是█。’据此知古本《孟子》作█。今作恝为俗字。忽忘于心,即是无愁。与赵氏义合。”

(6)共:通“恭”。

(7)帝使其子九男二女:据《史记·五帝本纪》,帝尧曾让自己的两个女儿、九个儿子服侍舜,“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

(8)畎(quǎn)亩:田野;田地。

(9)胥:皆;尽。

(10)妻帝之二女:传说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

(11)少艾:年轻美丽的女子。赵岐注:“少,年少也;艾,美好也。”

(12)热中:内心躁急。指对名利、权势的急迫心理。朱熹《集注》:“躁急心热也。”

本期解读

本章以舜为榜样,论述“终身慕父母”的孝行。孟子重视孝,认为孝是有差别的,如曾元的“养口体”不如曾参的“养志”,而在孟子眼里,舜则是孝行的最高代表。一般的孝子认为,只要自己尽心竭力,尽了孝的义务就可以了,如果父母不能接受自己,那就不是自己的问题了。舜却不是这样,尽管舜的父亲非常恶劣,多次想谋害自己,舜依然尽心竭力地孝敬父母,只要不能使父母顺心,内心就痛苦不已。即使获得巨大的财富、崇高的地位,生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内心依然无法得到平静,直到五十岁依然念念不忘着父母。所以一般人的孝是容易做到的,而舜的孝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孟子以舜为例,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行,可能是受到了当时重孝派思想的影响,与其对孝的特殊理解有关。上博简《内礼》称:“君子之立孝,爱是用,礼是贵。……故为人父者,言人之父之不能畜子者,不与言人之子之不孝者;故为人子者,言人之子之不孝者,不与言人之父之不能畜子者。”认为父子之间是相互的义务关系,爱也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作为人父,如没有尽到对子女的养育之责,就不应要求子女对自己尽孝。反之亦然,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违背了这一点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反此乱也”,与孟子的看法有所不同,可参考。

往期回顾

● 梁涛《孟子》解读一百一十五丨 齐人有一妻一妾

● 梁涛《孟子》解读一百一十四丨尧舜与人同耳

●梁涛《孟子》解读一百一十三丨圣贤同道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