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根除后,真是那么容易再感染吗?消化科医生告诉你真相

发布于 2021-09-28 13:45

大家都知道,根除幽门螺杆菌(以下简称Hp)不但是治疗很多胃病的前提,更是预防胃癌最为最重要的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有许多的朋友存在很多疑惑:

有的朋友抱怨说:三年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吃了半月药,当时检查阴性了;可是今年去体检又感染了,让人懊恼不已;早知今日,还治它干嘛?

更多的人是担心:既然吃顿饭就有可能再次被感染,我还杀它干啥?总不能不出去聚餐吧?

那么,治疗后,真的就那么容易再次感染吗?

是什么原因导致再次感染呢?

先明确两个概念:复燃和再感染

曾经根除成功,再次检查又阳性,我们称之为:复发,包括复燃和再感染。

幽门螺杆菌复发:

是指患者经正规治疗,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临床上将幽门螺杆菌的复发分为再感染和复燃两种情况。

再感染:

是指患者在根除治疗成功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次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其感染菌株不同于原始菌株;

简单打个比喻: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把日本鬼子消灭了,可是又来了一帮土匪,还得接着剿匪~~

复燃:

顾名思义,好比你在山里野炊后,把篝火没有彻底熄灭,留下的残余热量和火星,经过一段时间又慢慢烧了起来,叫做“死灰复燃”。

经过根除治疗后细菌的活力降低,暂时处于被抑制状态或者类似于休眠状态,所以检测时不能检出,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会重新大量繁殖并被检测出来。

归纳起来,这通常有2种情况:

一、由于各种原因,上次根本就没有彻底杀灭,只是暂时抑制了它的活性,所以检测时候出现阴性。

二、上次根除也没有成功,由于检测手段、间隔时间、检测时的准备不对,造成了假阴性,以至于误认为“根除成功”,排除造成假阴性的因素后再查,自然还是阳性。

临床上,很难鉴别再感染与复燃,不过大致可以这样区别(不是很准确):

Hp根治成功1年内复查阳性者,大多是复燃;

Hp根治成功1-2年后复查阳性者,大多为再感染。

根除HP的四联方案

复燃的原因与采用的除菌方案(主要是抗生素的耐药)、疗程、剂量、患者的依从性、服药期间的不良嗜好等有关。

关于杀菌失败,咱们已经有专门文章论述,今天重点讲讲再次感染的问题。

根除治疗后,再感染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据权威统计,在我国,根除后再复发的几率,在成人中还是很低的:

在广州、北京等地的研究发现Hp年再感染率为0.83-1.96%,这还是比较低的;

周丽雅等的研究显示,中国Hp感染的年复发率为1.7%;

据权威专家陈烨教授的估计,我国总体的5年再感染率大约在4-8%左右,儿童和家庭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会相应高一点,可达10-13%;

而吕农华和祝荫教授团队的结果高一点:大陆地区Hp感染的年复发率为2.2%,台湾地区为2.8%;

国外的研究也证实Hp再感染率也不是很高,尤其是发达国家,1年再感染率在1.45%以下,且逐年降低,5年后再感染基本稳定或基本无再感染的患者,这可能与他们的分餐制有很大关系。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地区成人的复发率还是很低的。

哪些原因导致了再感染?


1、遗传易感性

有研究表明Hp感染与基因相关,存在遗传易感性,就是基因决定了该人是否容易发生Hp感染。

2、口腔问题

口腔是Hp的另一个储存器,唾液、牙菌斑以及口腔黏膜等部位均存在着Hp,口腔内的Hp进入到胃内,可能导致Hp感染的复发。

3、家庭成员相互传播

Hp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口口传播,所以存在家庭聚集现象。

所以,家庭人员中一人感染Hp,建议全家人员都需要检测,阳性者均予根除。

4、环境因素

年龄≥60岁、配偶Hp感染、吸烟、酗酒、食用生食、长期用药、消化系慢性病及慢性肺病均是Hp再感染的危险因素:

其中吸烟、酗酒、合并消化系慢性病可使其再感染风险增加3倍以上。

5、根除方案中抗生素的耐药性

Hp容易出现耐药,Hp耐药后其根除率下降的同时再感染率增加。研究发现选择更高根除率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Hp再感染率。

根据最新共识,推荐“质子泵抑制剂+2种抗生素+铋剂”的四联疗法,一天两次口服,疗程10-14天,不低于10天;摒弃此前的三联疗法。

因此建议首次根除,最好做一下药敏试验,选择耐药率低的抗生素。

目前已经不常用的老药,被证明对Hp的耐药普遍低,如呋喃唑酮、多西环素等。

小结:


尽管HP根除后有一定的复发率,但总体还是很低的,但要谨遵医嘱,戒除不良嗜好,注意饮食卫生。

所以建议:

检测时候联合应用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多处取活检;

选择更有效的、耐药低的治疗方案;

同时联合口腔洁治;

筛查家庭成员或同时治疗;

少吃生食生水、减少共用餐具使用、保持个人卫生。。。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显著减低Hp感染的复发率。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