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材、分析学情,有效重组

发布于 2021-10-07 21:23

解读教材、分析学情,有效重组

《小学语文跨教材之单元主题教学》学习心得

最近在写整本书教学设计时,不停地翻看这本书在教材的位置,本书与该册教材、单元课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如何有效进行融合,使之成为顺理成章的设计。今天刚好学习了一些关于语文单元主题性学习的讲座,一切就释然了。

语文主题性学习的本质就是阅读。语文主题性学习就是以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为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接触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和体验,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走进作品,再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真切地感受语文文字的感染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来明确相应的阅读主题,提供相关的材料,在广泛的阅读中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那么怎样进行语文跨教材单元教学。这点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主题确定。即教材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中“读”与“写”的有机融合与分解。

我们的主题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指基于语文课堂、通过教材、文本这一载体表现出来的言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层次是母语文化系统承载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积淀;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我们经常会说: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对于解读教材来讲,其实“读”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你“说”或者“写”什么;“说”、“写”的质量取决于你“阅读”的质量,“说”、“写”的高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这样一来,我们就读出教材里知识体系。恰好在设计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顺承三年级“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连续观察。那么怎样将这个单元的主题与语文要素进行融合。我们可以将主题定为:时时注重多观察,处处留心皆学问。再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要素内容分解:

第一:多角度观察,悟出人生哲理(感知内容,想象画面):单元导读+《古诗三首》+词句段运用一;

第二:借连续观察,透万物之奇(通过对比,交流感受)。《爬山虎的脚》+词句段运用二+《蟋蟀的住宅》+《燕子窝》+日积月累。

第三:用自主观察,抒真情之类(梳理顺序,语言表达)。口语交际+习作《观察日记》修改习作和赏析。

第四:重实践活动,记灵动之情(细致观察,准确表达)。交流平台+实践活动《观察事物记录变化》+整本书阅读《昆虫记》

总之,主题的确立依据组元教材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结合组元教学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融合与合乎学情的分解

二、主题确定的依据:知晓学生学习教科书已有的经验、读整本书的能力和语文实践活动的素养。其实就是教材之间的勾连,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操干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能力是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学生的素养是“雪泥鸿爪,有形无迹”。

以下内容摘自讲座: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融合主题是“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语文要素分为三点,包括阅读要素和表达要素。其中阅读训练要素有两点: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二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围绕这一训练要素,教材选编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篇神话故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后,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而感受在神奇的想象中,神话所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一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盘古,执着顽强的精卫,伟大的英雄普罗米修斯,补天救世的女娲。

因此,本单元的读写训练要素是统一在“神话故事”这一主题内容下的,是相互关联的,是“读写合编”的。这样的主题确立,其依据又是如何呢?

1.基于学习教科书的经验:神话这种类型的课文,学生们并不陌生,早有接触。神话充满神奇的想象,学生是感兴趣的,会津津有味地阅读。三年级时,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复述,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详细地讲出来。

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把自己的阅读经验外化为口头语言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要求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语言组织上还有一定的不足,需要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概括。

2.整本书阅读能力:在以往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部分神话故事,兴趣浓厚,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尤其对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情有独钟。对这类课文的学习,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参与,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本组元选取曹文轩所著的《中国神话传说》作为整本书阅读,不仅可了解我国盘古开天地到秦国统一天下的神话及传说,还可以在作者身上学至艮多为人为学的可贵品质,提高阅读能力!

3.语文实践的素养: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依托于《中国神话传说》整本书阅读开展的系列活动。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方面,这次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流程设计紧紧地围绕这两点展开。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巨大魅力。

三、如何分解:以学生探究学习方式作为教学的主线,重组和拆分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分配学生在课文阅读过程、整本书阅读过程、语文实践活动进行的各项活动,将语文课程人文教育从教师单向的灌输改变成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不仅大大丰富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把握了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正确途径。

总而言之,解读教材、分析学情,有效重组考验的不仅仅是一位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还有自身对教材的熟悉程度、驾驭教材的能力、与之契合的文化底蕴。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