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友让我不要提彩礼,我还嫁给他吗

发布于 2021-10-07 23:26

“宏观冷眼”


各位好,今天难得的偷一天懒,因为有位读者私信问我问题,我发现这个问题过去分析过了。简要回答一下,再把一篇旧文贴一下即可。
正好,七天国庆长假马上就要过去了,连写了六天稿子,还没有一天修整过。今天就算忙里偷闲,休半天假好了。
以下是读者的来信:
小西,你好,我是你的老读者,冒昧的给你写这封信,并以自己的私事打扰你,不好意思。但现在我确实很为难。
我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女孩,大学时和男友相识相恋,两个人毕业后一起留在那座城市打拼。有好几年感情了,蛮深的。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
现在我俩遇到的问题是双方在结婚彩礼的事情上谈不拢。我男友是城市出身(小城市,不是我们现在的所在地)坚持说彩礼就算给,也只能是礼节性的,给个小几万而已。而我家乡那边彩礼要的一直蛮高的,我试探性的问过父母,他们说彩礼低了,会让他们在邻里面前抬不起头来,最大让步,也只能降到十五万。
双方的差距蛮大的,在这里卡死了。
我跟男友几次为这事儿聊得不愉快,我俩性子都比较柔,好歹没有大吵。
我的一个好朋友,她建议我两边的话都不要听。什么彩礼不彩礼的?直接跟他分手算了,再要一笔青春损失费。就按他给彩礼开的那个价。
可我也不想把事情搞成这样。
看你文章很久,觉得你是一个能把事情分析很明白的男生,很想问问你对这种事情是怎么看的。希望能得到你从一个朋友的角度给出的建议。我现在真的很苦恼。
提前谢谢你,小西。
另:请帮我匿名。

以下是我的回答:
你好,Rosina(你要求匿名,我就这样称呼你好了)。很抱歉隔了接近两个星期才答复你,不知你现在情况怎样了,望你先稳定心神,无论做什么决定,都不要太急。
你希望我能作为一个朋友来回答你,对此我感谢你的信任。但是很抱歉,这样的建议我是无法给出的——我毕竟不是你生活中的真朋友。虽然你已经努力像我叙述了你的困扰,可是字短事长,你在这封信里提出的问题,有很多隐含的要素,是无法尽言的。说实话,尽言了,我也没办法完全了解,因为毕竟不能设身处地。
这些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你们双方的家庭情况究竟如何?(虽然一个城市,一个农村,但其实各地的城乡差别,很多情况下是两码事。城里也有穷人,农村也出富户。)
你和你男友现在的工作状况如何?
你们现在有没有买婚房?婚车?如果买了,那么主要是谁掏钱,或者谁付了首付?未来的房子又由谁来供?
你们两人有没有兄弟姐妹,你男友出生在城市,我猜他应该是独生子女。那么你有没有姐姐或妹妹、弟弟或哥哥?他的情况如何?
你们父母的情况又如何,若将来某方老人你们出钱赡养,你们的彩礼计划当中,有没有将其考虑在内?
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我们对事情最终的判断。
比如说,假如你有一个兄弟,并且还没结婚,那么你父母收这份彩礼,可能就不仅仅是面子问题,还有实在的对原生家庭和你兄弟未来的考量。
而你男友不愿意多出彩礼,可能也不是他嘴上说的新观念,而是害怕这笔钱最终成了一笔给你原生家庭的“捐款”——他更担心这次“捐款”的口子一开,可能将来会一直持续下去,好端端的结婚改扶贫了。
这样说可能有点委婉,但相信你听明白我在说什么了。爱情是感性的,但一旦进入婚姻,你身边的所有人都在进行利益考量——包括你男友,也包括你父母。
所以我觉得我能给的建议可能还不如你闺蜜来的实在,她让你直接分手并索要赔偿,这很可能是她基于这些现状、替你考量之后做出的。当然这个建议你也未必听得:
一方面,感情这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和你男友过不过的下去,这个只有你自己能衡量——事实上,你的提问中说了你父母、你男友、你闺蜜的观点,唯独不见你自己的,这让我最担心。你自己到底怎么想?
另一方面,作为男生,我得说一般男人如果还想维系一段感情,就不太会在某件小事上跟你过不去,当他真的真的开始跟你争的时候,有一定概率他已经准备退出了。争执只是在为他提供一个借口——而在这种时候,你要“分手费”,也未必真的能要出来。
所以他很可能把各种未来已经想好了,而你现在还没主意。所以你俩现在的状态很可能是“以有心算无心”。基本是1941年6月德国对苏发动闪电战时的那个感觉。
没准人家把作战计划早就想好了。
另外,必须指出的是,你父母、你男友和你闺蜜关于彩礼给出的这三个建议,其实指向了你人生的三个方向——你这辈子究竟是为谁而活的?为你的原生家庭?为你未来组建的小家庭?还是为你自己?
这个问题,愿你通过这次彩礼纷争想明白。若能想明白,不管事情会如何收场,也不枉你这些年的感情付出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你得现在起赶紧有个主意,自己的主意。
人家苏联有纵深空间换时间,你没有,不要陶醉在“你俩还没大吵”的幻觉中,真吵起来你反应不过来。
别跟洞察一切的斯大林同志一样,一上来就被打懞了,开战半个月了都处于智商下线状态。

慈父:西塞罗啊,我看古拉格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另外,你问我作为一个男生对彩礼的看法。
其实几个月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但那篇文章的主旨其实是借彩礼谈存量社会内卷的大势的。
而且那文写过之后,很多朋友说我谈的太理想化了——现实中彩礼不是给女方自己的,而是给女方原生家庭的。
可能这恰恰是问题所在。
作为一个男性,我觉得我是不会介意给我未来的妻子一笔钱的,因为爱情总不能空口无凭,要有实在的付出。
但我觉得这笔钱最好由她自己来支配,她想给谁给谁,愿怎么花怎么花。但千万不要成为为赎买她自由而向他人支付的赎金。
这对她和对我来说,都会感觉是一种侮辱。
这就是我的真实看法。
这个回答只怕不能让你完全满意,但我尽力了。
送上一首《费加罗婚礼》的选段吧,在这歌剧开幕的时候,费加罗与他的妻子罗西娜为筹备婚事一边测量着房子一边商量事。
天才的莫扎特居然将这样一段琐事也能编成了优美的咏叹调,吟咏而出。
我觉得这是一段很美的唱词,愿你的人生一如这咏叹,即便生活的琐碎、算计,也不能消磨爱情的甜美。
Act I Scene 1: No. 1 Duettino, "Cinque ... dieci ... venti" - Recitativo, "Cosa stai misurando" (第一幕 场景1:第1首 二重唱,“五……十……二十” - 宣叙调,“你在测量什么”) (1989 Remastered Version) Classical Artists - 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以下是我的旧文,已略作修改、增减。

爱情也许未必是桩买卖,但婚姻显然是。


1



彩礼,在当下的中国确实是个一吵起来让所有人都上火的问题。
你到网上去搜搜看,什么“某地小伙因付不起40万彩礼愤而自尽”、“男女结婚不成要退彩礼无果,引发命案”,类似的新闻一堆一堆的。
前两天,某知乎男网友匿名宣布“要彩礼一律免谈”,又在知乎上引爆舆论,攒了五万多条评论,全是“彩礼党”和“反财礼党”的捉对厮杀。
其实,根据2021年11日起开始实施的《民法典》,夫妻双方及其家庭都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但我们知道,法律的规定从来无法强制逼迫社会达成共识。
眼下,如果你敢在网上说一句“娶媳妇不应该(应该)付彩礼”,肯定会有一堆人找你吵架。对彩礼的争议,在公众中是客观存在的。
其实,如果你真想讨论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缕清概念。
很少有人意识到,在中国,彩礼指代的至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名义上虽然都叫彩礼,但实则是截然不同的东西,建议不要混淆在一起吵。
一种模式,我们姑且称为“彩礼1”,是比较和气的。
像我读书的江浙沪地带和广东,这些地区的彩礼是一定要和嫁妆对等起来谈的。一般来说,这些地区的男方在结婚时付出多少彩礼,女方就会对等的出多少嫁妆,双方的这些资金都不往家拿,而会成为夫妻婚后的共同财产。
江浙的这种彩礼习俗,至少在费孝通在1938年写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时就已经成型了,并延续至今。
按照费孝通的总结,这种彩礼、嫁妆模式本质上是大家庭内部借助婚姻提前完成财产的代际转移。
这种“彩礼1”很少会引发两家之间的矛盾,尤其不会给新婚夫妇双方造成裂痕——毕竟要多要少,都会流入小家当中。
而真正引发争议的,其实是另一种模式,我们称之为“彩礼2”。
这种彩礼男方单方面的付出的、送给女方家庭,而女方不出相应的嫁妆、或只付象征性的嫁妆,彩礼款也不随女方带入新家庭,而留在其原生家庭内。作为女方“损失”了一个家庭人口的补偿。
这个“彩礼2”很容易引发争吵。
反对的男方往往会问:“娶你要那么多钱?你们家这不是卖女儿吗?!”
女方则会理直气壮的回击:“爹妈辛苦养我这么大,要出嫁了,难道不该给他们补偿吗?”“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嘛!”
……
类似的争辩角度还很多。但光这么吵,毫无意义。
“彩礼2”问题争不清,本质上是因为双方有太多角度和立场可以站,双方在不同立场上发言,很容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那么我们能否把镜头拉远些,看看我们“不知庐山真面目”,是否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构筑共识呢?


2


我有一个结论,支持“彩礼2”的女性读者听了别生气:结婚一定让男人多掏钱,这不像你们说的那么天经地义,它只是某个时代的趋势。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发生在1851年的工业时代英国,而普查结果,吓了英国政府一大跳。
调查显示,在当时的英国,居然有着275万名达到或超过适婚年龄却未结婚的成年女性,仅在英格兰地区,45岁至50岁的妇女中,从未结婚的“老姑娘”(spinster)就占到了总人口的七分之一,苏格兰地区更高,五分之一。
英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适龄女性不结婚呢?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居然是因为付不起嫁妆闹得。
是的,与今日中国大多数地方男性在结婚时都要付一笔彩礼、或者承担车房费用不同。当时英国流行的风俗,是女方家庭在结婚时要付给男方一笔不菲的嫁妆。一个中产家庭女儿出嫁,嫁妆的金额可能高达数千镑,一般要相当于男性十年左右的年收入。
这样昂贵的嫁妆,很多女方家庭是付不起或者不愿意为女儿出的,女性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就会选择“下嫁”给比自己家庭阶层低的男子,而那些心气比较高傲的女孩,则会选择干脆不嫁人,成为“spinster”。
讨媳妇还要女方出大钱,谁给英国男人惯了这个“毛病”呢?是当时英国本土失调的男女比例。
也是1851年人口普查显示,英国本土当时适婚年龄的男女比例达到了惊人的8:10
英国男女比例如此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其国力的强盛。
19世纪正是“大英帝国日不落”的最黄金时代,全世界遍布英国的殖民地,于是英国本土持续的向其各海外殖民领输送人口。据估算,在整个19世纪后半叶,英国以每年20万人左右的数量移居海外。而这些移居海外的人当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年轻、有财力、有干劲儿的棒小伙子。40岁以下男性占到了英国外输总移民人口的七成。
这幅装饰地图很能说明当时英国征服者的心态:出外开拓的英国男人与异族妇女。
这些小伙子在殖民地,背靠“大英帝国”这颗大树,做军官、公务员、地主或者商人。往往能很快获得成功,虽不说“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吧,但娶到的妻子质量通常比在本土高一个层级。而这种成功的先例,又带动了新一波英国男性向海外寻找机会的风气。导致英国本土的“优质男性”更加稀少。
于是也就出现了英国女性愁嫁的情况。 
英国当时的这种风俗甚至产生了很多笑话,比如当时英国人当时有个自黑段子是这么说的:
某位姑娘在舞会上与某位少年一见钟情,双方私许终身。
吻过之后,姑娘怎么判断这位少爷的身份呢?
如果那男人直白的说:小姐,嫁给我吧,我父亲有多少多少钱、多少多少股票。
那这人八成是个美国富少。
如果那男人彬彬有礼的问:小姐,要我娶你吗?那您父亲究竟有多少财产啊?
别问了,这人肯定是我们的英国绅士!
 
对婚姻的焦虑,也导致了当时的英国反应类似题材的“女性小说”盛行。像《理智与情感》《呼啸山庄》等都有提及类似的情况。
尤其是《简爱》,讲了一个家庭教师女子最终与优质男终成眷属的故事,简直是给那个时代给处于婚姻焦虑中女孩们看的女版爽文。
捎带说一句,按照当时英国的“婚配行情”,简爱这样的家庭教师,能“下嫁”给一个煤矿工人就算很好了。找钻石王老五基本不可能。
我讲这段往事,只为说明一点:从宏观社会看,婚姻其实是件最功利的事情。同阶层的男女双方结婚时,谁需要付钱,不取决于男女性生理差别,更不取决于风俗传统,而只取决于两性博弈的行情。 

3



对比当年的英国与今日的中国,我国会发现两者很多情况是截然相反。
首先,与英国当年是女多男少,今天的中国男多女少。
其次,两个社会都出现了阶层“错位婚配”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英国当年是A女“下嫁”B男,B女“下嫁”C男,C女“下嫁”D男,最终A男去海外创事业,而贫穷的D女则成了“spinster”。
这跟曾经在网上引发热议的中国当下“上迁婚”现象(A男娶B女,B男娶C女……)是刚好相反的。
再者,两个社会中处于“博弈弱势”的性别,如果想要迎娶(嫁给)一个与自己阶层齐平的异性,往往就需要给予对方一定的经济补偿。
英国当年是女性处于博弈弱势,所以在嫁给同阶层男性时,要支付高昂的嫁妆。
而如今中国是男性处于博弈弱势,要娶一位与他差不多阶层的女性,就产生了高额彩礼的问题。
所以彩礼,其实是男性为自己居于婚配市场“劣势”的一种赎买。
 
而更进一步思考,你会发现,男女双方婚配博弈中孰优孰劣,往往取决于社会是趋向于扩张还是内卷。
19世纪的大英帝国正处于扩张的最高峰期当中,那个时代的英国男性人人都是“风口上的猪”,只要诚实肯干,是容易实现阶层跃迁的。而由于性别不平等,女性不具有这种机会,她们所处的阶层相对男性来说是固定的,所以同阶层婚配时,就需要付一笔嫁妆,本质上算作对丈夫“潜力”的赎买。
其实这种情况在任何外扩型社会都发生过。古罗马前期、16世纪的西班牙、葡萄牙,都出现过嫁妆高企的情况。这些社会当时都无一例外的处于急速外扩中。
但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毋庸讳言,我们正处于内卷当中。
内卷社会最大特点是阶层的固化,而阶层固化让一个人、尤其是男性,通过自我奋斗实现阶层跃迁的可能性变小。
说通俗点,在我们父辈、兄辈那一代,男生搂着女朋友吹牛,说我奋斗十年,就怎么怎么样,还有很多姑娘愿意信你。
但现如今你再吹这种牛,姑娘还信你……好吧,这姑娘对你那是真爱。
而这个时候,真正有“潜力”的反而换成了女方:
一方面,性别的平等,让男性的那些“奋斗机会”女性也差不多都有了,在很多农村地区,女性外出打工率甚至超过了男性。
另一方面,通过出嫁实现阶层月前,概率虽然很低,但对女性不能说是没有。曾经在去年爆火的“名媛”之所以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当今社会女性可以有这种预期。
这时就换成了男性需要掏钱,向女方赎买她的“潜力”了,这就是“彩礼2”的本质。
在当今这个社会,一个相貌、能力、家庭背景跟你都大体匹配的美女愿意嫁你。你基本就这个样了,但她本来有可能通过婚姻更进一步、实现阶层跃迁。你说你该不该给人家做点补偿呢?
在同阶层情况下,一个社会越外扩,非婚姻方式的阶层流动越频繁,男性的潜力越值钱,女性要付的嫁妆就越多。
相反,一个社会越内卷,阶层流动越依赖婚姻,女性的潜力就越值钱,男性就需要通过高昂的彩礼来“赎买”。

4



所以,时下的中国男性们,如果被单向索取“彩礼2”,也不必觉得太冤。
“彩礼2”价格高企,说明你所处的那个地区内卷过于严重,男性潜力贬值,社会环境导致的婚姻博弈“行情”就是如此。
做个比喻,这跟你到菜市场买菜一样,碰上“蒜你狠”“向前葱”“姜你军”的行情,你光跟菜农急眼,争论定价合不合理,有啥意义呢?
认了吧,谁让行情如此,你还就好葱姜蒜这一口呢?

换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各地彩礼标准也是不同的,即便是单方面给予“彩礼2”的地区,也有高至数十万和低至数万的严重差距。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区域机会的不均衡。
而你观察一下会发现,那些“彩礼2”过高的地区,一般都机会稀少、内卷严重。

对于那些实在想少出彩礼的朋友。我能给您的建议只有:向姑娘展现你的潜力。
如前所述,单向给予的彩礼和嫁妆,本质上是对婚姻一方的“潜力赎买”。
诚然,在内卷时代,男人的潜力贬值严重。但男人也分很多种,你要告诉姑娘的是你属于依然能在时代中搏杀出来的那一款。
当然,姑娘信不信,以及她家庭信不信,这就两说了。
一般来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深爱你的姑娘,最能看到你身上的潜力。
如果她看不到你的潜力,说明她爱你不够。
一场婚姻,既没有足够的爱情,又没又足够的资金,你还结它干嘛呢? 
放手吧,不谈恋爱,屁事没有。
婚姻不是买卖,但两性博弈确实有行情,我们在恋爱时很激情,但结婚时却必须理性——若非如此,就过不好这一生。

END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